二、狂欢化表征背后的商业性目的
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全民性、诙谐性和双重性都是狂欢轮的表征的体现,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狂热气氛的制造,达到其最终的商业性目的。
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对“拟态环境”进行定义,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和日益复杂社会的形成,由于时空和精力的局限性,人们面对未知和不熟悉的事物,只能通过以电视为主导的大众媒体去了解。这样也直接导致人们并不是通过与未知事物的直接接触达到了解熟悉的目的,而是在大众传媒创建的“拟态环境”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事实。
“拟态环境”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必要环境。其通过设立奖金和设定游戏规则,参赛选手的选拔,参赛环境的搭建,VCR的拍摄以及后期的剪辑,背景音乐的应用等构建出“肥皂剧叙事”模式。
《中国好声音》在每位参赛选手演出之前都有一段VCR,展示选手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的酸甜苦辣。李代沫,这位柔情铁汉一直让笔者印象深刻。VCR后期剪辑融合了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并通过后期配音和配乐进行烘托。特写是表现一个人性格的最佳手段。“粗狂”是对他的定义,“胡子和光头”的特写是对其最有力的外表印证;“励志”是对他的解说,旧照片和视频的穿插是最好的证明;“渴望”是对他的告白,摸头、搓手和闭眼祈祷是最真的表达;“幽默”是对他的阐述,自我嘲讽地说“长得有点着急”,这是最生动的可爱。除此之外,李代沫在演唱的时候采取了了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拍摄之外,演唱者和导师的画面切换,不仅凸显了演唱者的特点还抓住了导师的个性特点,画面的及时切换,让人不会产生视觉疲倦。导师在参赛者演唱之后的“抢人”环节是老师们粉丝群最乐意见到的场面,活泼可爱却不失控。适当的停顿与延续,制造紧张的气氛,带领了观众在情绪上的狂欢,同时也引领了收视狂潮。
收视狂潮最终体现在了节目生产力上。《中国好声音》的广告以及冠名费等让浙江卫视和制作方取得了巨大利润,然而在取得巨大利润之后,制作方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对音乐产业进行了重整,力图获得新的渠道最大限度地提升利润空间。《中国好声音》结束之后,制作方在考虑学员的日后发展的同时也瞄准了巨大的商机,创办了负责好声音学员经纪事务的经纪公司:梦想强音。巨额的广告和冠名费以及音乐产业链的创办,无不彰显了《中国好声音》在节目经营上取得的成功。
三、小 结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无疑是“节目模式+商业运作+电视人”三大元素完美结合的结果。《中国好声音》制作方星空华文传媒CEO、灿星文化总裁田明曾指出“灿星要打造中国电视的梦之队”,其中不仅包括节目在内容制作上要数一数二,节目的收视率要在类似节目的领域排名第一,还要打造一支富有激情、有梦想的团队,通过节目传播“中国梦”。有“梦”为帆,笔者都坚信灿星这艘船将会驶向更宽阔的海洋。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英语与新闻传播学院体育新闻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M].莫斯科,1990.
[2] 钟敬文.谣俗蠡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 周卫忠.双重性—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基本哲学立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