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践行“依法治国”理念  做好电视法治节目【3】

——以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法治节目为例

唐龙

2015年03月25日13:06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二)节目的故事化呈现——《主播拍案》

2014年1月,广西综艺频道以外购节目为主的《主播拍案》也对播报形式、节目题材、特技包装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改版,并在提升后期制作包装上下功夫,着力强化故事性、增强可视性。

《主播拍案》在节目的叙事上,强化故事化模式,设置悬念,节目一开始就把关键性问题提出来,制造悬念,使得观众被吸引,急欲知道结果而一直看下去。通过细节和插叙来分析案件原因、介绍发生背景、进行人物塑造。节目外在表现是一个个故事,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人物。通过对故事来龙去脉的介绍,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心理、情感等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用人物的命运来打动观众,体现人文关怀。而每期节目后面的评论也是其亮点,评述不是采用严肃生僻的法律名词进行解读,而是通过嘉宾通俗的解释,向观众阐释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评论不仅限于每期节目的案例,而是升华其意义,推广其教育价值,引起观众更多的思索与情感升华。

《主播拍案》通过精心的编排、精致的包装以及个性化的讲述、贴地气的内容去助推节目收视稳步抬升,多期节目的收视率在4%以上。据统计,在2014年1月到10月,《主播拍案》南宁市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均值分别为2.57%和9.8%,其中6月份南宁市平均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分别为3.898%和14.477%,位列当月广西电视台所有自办栏目首位。

四、弘扬“依法治国”,电视法治节目需要拓展和强化新的内涵

对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纵观全国的电视法治节目可以发现,目前电视法治节目在选题和内容上,关于宪法、依法行政、深化司法公开、科学和民主立法等方面尤其需要加强。在新的形势下,电视法治节目的普法对象在面向“民”的同时,也更应该面向“官”。

十八大报告重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国体、政体,明确了要尊重和保护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重要原则。宪法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都离不开信仰、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加大对宪法的宣传意义重大。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所有人都应该树立起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不少贪腐官员忏悔时把原因归结为“疏于法律学习”,这是不全面的。法律的要求是比道德更低的“底线要求”,正如老百姓知道不能杀人放火、不能抢劫偷盗,官员知道不能以权谋私、不能贪污受贿、不能巧取豪夺,这都是应有的常识。所以,官员犯罪的深层次原因还是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不是不知法,而是不畏法。面对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的现实,加大对违法行政现象的曝光和监督,是当下电视法治节目弘扬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此,电视法治节目要积极宣传和配合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传播资源,通过参与和报道座谈、听证、公布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深化司法公开,能促进司法公正,增加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信任。实践中,人们之所以对法律不够尊重,司法“不公开、不公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于推进深化司法公开,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平台的电视法治节目具有独到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