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企业在一起组成“圈子”
“好的,你有什么要求发给我,我这边来安排!”在西宁市城中区创业孵化基地“有间”摄影工作室,闲不住的老板王涛正忙着接电话联系一单新的业务。“任性”创业近10年,王涛成为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学生创业代表。
首次创业输给市场 60多万赔个精光
2006年,法学系毕业的王涛和万千大学生一样,找到一家单位寻求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做了一年的记者后,王涛毅然辞职,原因是他看准了当时正在兴起的LED产业,准备大干一场。
大学期间一直勤工俭学的王涛是个实干家。2008年,王涛和几个合伙人筹集了100多万做起了光电科技公司,主要生产LED。不幸的是,王涛的第一次创业很快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而王涛也把自己筹集的60多万赔了个精光。
说起首次创业的失败,王涛说:“输给了市场。”虽然LED前景很好,但是刚踏入社会没有经验,对市场认知不足,作为小公司无法在价格、成本上和沿海地区的生厂商形成竞争,最终,就这样残酷地被市场淘汰。
重新振作继续闯 兴趣+事业擦出新火花
遭遇失败不退缩,是王涛最大的优点。在家人的鼓励下,王涛回到家乡西宁,开起了火锅店。经过2年的经营,王涛有了一定的积累,他决定把创业和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投资10万元开设了西宁“有间”摄影工作室,但是这次创业,王涛差点又在“市场”上栽跟头。
“刚刚成立的摄影工作室,面临的是和市区里的大影楼竞争。”王涛说,这是他最早的定位。但是从技术、场地、口碑等各方面来说,省内的市场就那么大,再分给他一块蛋糕的可能很小。工作室陷入僵局之际,王涛凭借做过导游的经验,抓住了青海旅游快速发展的“救命稻草”。
“我们抛弃了省内市场,却抓住了更大的全国市场。”这次,王涛放眼全国,决定用青海的美景吸引全国“好事将近”的年轻人们边旅游、边拍婚纱照。于是,“穿着婚纱去旅行”的创意诞生了。凭借这个创意,王涛成功入驻西宁市城中区创业孵化基地,在政府的帮助下,有了办公场所、有了政策扶持、有了创业指导,如虎添翼。
孵化基地打造“奋斗圈” 有梦想年轻人一起闯
借助在淘宝、微博、微信以及朋友们的推广,王涛的“有间”摄影工作室做到了“小投入,大产出”,还延伸出了主题青年旅馆,用他自己的话说,“吃住行齐了”,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的旅游淡季,仅摄影工作室就有8万多元的业务量。
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之前,王涛没想到能和自己的“邻居”成为合作伙伴。摄影工作室楼上的化妆工作室,正好帮王涛解决了请化妆师的难题。“这下我不用自己聘化妆师了,也是资源共享嘛。”摄影室和化妆室合作,王涛节省了成本,同时也拉升了化妆室30%的业务量。创业者之间的合作,因为创业孵化基地而联系在一起,王涛形象地说:“我们这里是个圈子,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志同而道合,年轻老板的创业精神也吸引着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一起加入。26岁的范兴中,辞去稳定的公务员工作,一同和王涛创业,目前他负责无人机的生产销售业务,他说:“年轻人们在一起自由,有情义,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很好。”
现在,王涛又成立了青海昕晔实业有限公司,打算在特色农业、无人机生产销售方面拓展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利用业余时间和积累的人脉关系,积极投身到公益和蓝天救援队的活动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西宁市城中区创业孵化基地,不是口号,而是实践,经过“层层选拔”的35家企业的创业之旅从这里启航。作为其中的一员,说起这10年“任性”的创业历程,王涛笑着说:“有种乐趣叫奋斗!”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