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传播文化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周刚以“自觉传播吉林优秀文化”为主题对全省电视文艺作点评。他认为,我省的电视专题纪录片越来越呈现以下特点:地域性强,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性强,传统资源厚重;时代性强,创作理念和手段先进。像《长白山》、《东北抗联》,还有正在拍摄的《伪满洲国真相》、《人参传奇》等纪录片,以及《天地长白》、《发现长春》等专题栏目,都是以文化取胜,以地域得优。这些成功作品的启示就是——立足长白山文化、黑土地文化,立足关东风俗、关东风情和关东风格,运用吉林元素,写好吉林故事,唱响吉林声音。更好地利用吉林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我省电视文艺的优势所在、特色所在、能量所在和根基所在。本届的获奖作品,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时代特征的探寻、对人类进程的反思和对人性温暖的追求。当然,也有些作品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体裁不清、主题不新、挖掘不深的问题。比如,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正在出现体裁形态不断融合、相互交汇的情况,造成“混搭”、“跨界”越来越多,对体裁形态很难严格界定。还有电视文艺节目制作流程化、工业化,造成“为做而做”,作品质量受到影响。由于创作人员对吉林文化的特质和脉络了解不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挖掘不够,更多满足于“还原”和“揭秘”,无法做到新史料、新视角、新观点。但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吉林电视专题纪录片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吉林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孙宝泉以“有经有权”作了概述。“经”,事物常法,“权”时措之宜。“有经有权”即:有常规,但特殊情况可变通。“经”相当于标准,是衡量作品孰优孰劣的准则。接下来优中选优,在艺术效果上追求最为生动鲜活,在艺术品位上追求最为格调高雅。“权”,体现事物的圆融、变通,不拘泥,不僵化。电视文艺创作日新月异,一些艺术效果很好、但形态上又不符合标准的作品势必将成为一种新的常态。本次电视文艺“丹顶鹤”奖,既维护了权威,又适应了业务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看似矛盾的难题,避免因胶柱鼓瑟而产生遗珠之憾。这种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艺术规律、倡导与时俱进的作风和态度,体现了“丹顶鹤”奖的圆融豁达、胸襟广阔,为打造更多更好的电视文艺精品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优质的平台。
面向基层“向人民报告”
由吉林市电视台创作的《向人民报告——2013年吉林市“促发展惠民生”专题汇报会》此次获得一等奖,吉林市电视台台长助理李永刚认为,这台晚会就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主题鲜明、立意新颖、仰视受众,变观念,转作风,有创新,有突破。既有晚会应具有的各项元素,又突出主题思想,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专业性、观赏性的融合和凝练。晚会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中国梦切入,以“向人民报告”主题元素来统领,贴地皮、接地气,在寻求公允、客观、平衡的视听表达中,为施政者与人民群众搭建了柔软而温情的心灵交换空间。
白山广播电视台总监朱然表示,全省各市、州、县台电视文艺发展势头强劲。省台的作品体现了节目创作的规范,但一些地方台的作品也不逊色。电视专题纪录片最能代表电视台综合实力和制作水平,朱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创新型、规范型、借鉴型。如吉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另眼看商圈之桂林路——创业》,创作者积极思考的电视精神很值得推崇;白山广播电视台的《嫂娘》,记录了一位农村妇女几十年照顾瘫痪在床的小叔子的真实故事;松原广播电视台的《一句话承诺活一生》将题材巧妙地话题化、故事化;四平广播电视台的《四战四平》摒弃历史题材传统单一的叙事方式,形成了多元的叙事视角,很好地拓展了节目的价值维度。
在松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李晓东看来,今年吉林电视文艺的特点一是节目品种多。特别是少儿节目,各地市电视台坚守少儿节目这块阵地,还呈现出情景剧、人物故事、校园行、综艺节目、少儿春晚等形式,发展势头让人兴奋。二是节目质量高。少儿节目、综合文艺、电视广告质量都很高。广告类作品涵盖面广,突出公益性,像环保、文明、和谐、廉政、形象、商业等,整体效果有很大提升。三是接地气。综合电视文艺整体感受到都在面向基层、面向百姓。几个市的百姓春晚和走进村屯的文化活动,还有向人民报告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百姓真正参与到吉林电视文艺之中。
(作者单位:吉林省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