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使用的传播学思考

孙云柯

2015年04月24日16:18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摘要: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已经广泛流行,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终端来阅读新闻、收看节目、人际互动,因此,信息的传递在移动互联网上出现了新的形式,话语权的下放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传播效果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应用与改变,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移动终端;使用与满足;知识沟

近年来,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发展迅速,同时,移动互联网也越来越发达,覆盖广泛。智能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媒介接触工具,Facebook、Twitter、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广泛繁荣起来。

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在手机上刷微博、听音乐、看视频成为当下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千上万种手机应用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新闻、好友互动、观看电视、订阅杂志等等。

不难看出,在与传统媒体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智能终端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从电视不断降低的收视率就可以一窥新媒体的威力。从Web1.0发展到Web2.0,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断增强的交互性,即受众创造内容(UGC)。受众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Web2.0的万维网是可读可写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不再只是信息的标签,而是以信息为媒介互相交流,使传受双方取得了空前的平等性。

互联网的时代是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的时代,这是一个全民共同决定和编织传播内容与形式的时代,每一个个体的智慧都可以融入其中,使人们在具有最大个性选择的聚合空间内实现共享。在这样的时代,大众传播研究下的受众概念已经逐渐被消解,人们不再成为传媒的靶子应声倒地,而是成为了信息的主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传播学的经典效果理论正在发生改变。

一、新媒体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1974年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正式提出和阐述的。卡茨等学者将受众对媒介的接触行为看作是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受众被看作是有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被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理论第一次赋予受众以积极主动的地位,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同时对于纠正有限效果论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下,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是同样有效的,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解释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根据施拉姆的选择媒介的或然率公式:选择或然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互联网作为比较廉价的媒体,同时又带有极为丰厚的信息回报,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受众接触互联网都是为了满足个体各种各样的需求,因为有了特定的需求,进而有了接触互联网的动机。其动机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为了生活更加便利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需要、自我表露的需要、满足个体社会性的需要等。

无论是什么动机,人们都越来越发主动地接受和传播信息,正是因为互联网,才赋予了传受主体间形式上的平等地位,受众第一次以主动的身份“使用”媒介,从而得到相应的满足。智能移动设备连接上互联网,使得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便捷地使用媒介,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媒介印象,从而为下一次的媒介接触行为进行铺垫。

在互联网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受众从被动使用到主动使用,积极地参与内容生产,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于媒介的期待和媒介的印象,这也正是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中使用与满足程度加深的原因。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