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空间压缩与叙事限制:论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

赵利利

2015年04月27日10:23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摘要:微博甫一问世就因其语用门槛下放、弱关系结构的交往赋权、信息符号的节点扩散、解码者信息的低成本回流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本文以空间压缩和叙事限制的关系为切口,从微博叙事产品的物理空间和权力空间压缩两个方面分析了新闻叙事的微博式进化,并从文本的高情态化、图片的叙事能力扩张两个方面阐述了微博新闻的叙事特征,认为微博对草根群体话语权的解放不仅体现在信息发布资格的低门槛准入上,更体现在叙事机制的平民赋权上,后者才是微博空间挤占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甚至社会实体空间的根本动力,微博运作机制本身蕴含了这种预见性。

关键词:微博新闻;情态化;叙事;平民赋权

微博是网络平台上重要的媒体形式,是传媒集团打通全媒体产业生态不可绕过的一环。微博甫一问世就因其语用门槛下放、弱关系结构的交往赋权、信息符号的节点扩散、解码者信息的低成本回流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如,碎片化、兼容性、定制化、裂变性等。①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网络信息传播主体资质与传播内容过滤标准的提高性规定渐渐付诸实施,私密性更强的基于手机载体的信息应用软件快速发展起来。但是,从重大事件迅速信息化并进入解码语境的维度审视,微博凭借其强大的节点系统和时空压缩性仍然具有其他新技术信息平台不具有的优势。

一、空间压缩与叙事限制

(一)空间压缩

世界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介、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伴随着媒介物理属性的异质突围和这种异质性带来的叙事规约。叙事本身是物理性操作,但意义的文本化(编码)和文本的意义化(解码)却是非实物存在的价值流通。意义的流通以符号作为第一载体,以与符号特性相匹配的介质实体作为第二载体,这两种载体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叙事产品和其象征意义新陈代谢的起始,而符号和介质的进化反过来形塑着人们的接受姿态,甚至是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关系。符号和介质的结合构成了文本的叙事空间,不同形态的叙事产品对叙事符号的规范性要求都是对叙事空间的压缩。网络媒体的多媒体兼容性无限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叙事空间,但是,总体可能性空间的广阔性并不能成为叙事具象丰富性的充分条件,空间压缩限制了叙事产品可为性的同时也成全了它的可为性。

微博作为基于技术实在的具有颠覆性的网络叙事产品,其叙事操作同样受到空间压缩的限制。微博的先天性规则对文本叙事方式的制约是所有微博用户都无法避免的,而这些制约是决定微博新闻叙事准则的原始基因。微博新闻叙事的空间压缩包括显性的物理空间和隐性的思维空间。物理空间的压缩主要是指微博对可用语言符号的数量制约。隐性的思维空间主要是指微博平台除叙事规范之外的其他规范引发的一系列长尾反应间接作用于微博叙事后对思维广阔度的压缩性限制,主要表现为权力空间的限制。

微博“土著”利用先发优势快速建立起基于这种叙事产品物理空间制约的文化以及所有建构和维持该信息生态系统的规则。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是后来者也是被控制者。传统媒体尽管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某种程度上拥有设置微博空间公众议程的主动权,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被控制性,它仍然不得不一再改造自身拥有的信息的文本化方式以更好地迎合微博的规则。传统媒体只是设置了原始内容,并没有设置内容的意义放射,更没有设置叙事规则,在决定文化形态的可为性上,传统媒体力不从心。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对此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媒介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着塑造和控制作用,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②当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凭空问世的,它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社会根基,微博的出现体现出对信息技术的直接依赖性、信息基础设施的大范围普及、经济形式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民间泛政治情绪的增加等多种因素的相关性,微博编码主体的现代性扩容正是技术、社会、政治和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微博的叙事方式必然是颠覆与反颠覆协同制约的结果。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