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场报道能给广播受众较强的现场感,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做好现场报道是对每一位广播记者的工作要求,也是自身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本文讨论的民生新闻、会议新闻是较常见的两种现场报道类型,笔者就这两种类型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达到增强新闻报道效果,更好服务于广播受众。
关键词:现场报道;广播记者;民生新闻;会议新闻
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形式,是结合新闻现场场景,描述新闻事实的报道类型,具有新闻现场感和真实感。广播新闻记者在现场进行新闻采访,目的是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满足受众真实快捷地了解新闻的要求。
在众多新闻事件报道中,民生新闻现场报道、会议新闻现场报道是较常见的两种现场报道类型,记者需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现场报道、不同类型的采访人物采用不同的采访角度和侧重点,而报道方式和采访技巧对新闻现场报道的效果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记者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本文将对这两种类型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生新闻现场报道
民生问题包罗万象,范围极广。通过客观报道各类信息和综合各方的声音,反映事件的重要性和本质,特别是促使群众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是新闻记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民生新闻报道需避免民生问题细微、浅表、碎片式的报道方式,而需以小见大,“在碎片化语境下作深度掘进”[1]。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并非民众生活才是民生事件,与民众生活相关度高的政策如何落地、政策执行如何影响民众生活,也属民生新闻报道范畴。在操作上,记者可采取现场采访及记录采访对象言行的方式,帮助广播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事件真相。在某些时候也可采取前往新闻现场观察新事物流程和新政策执行的体验式报道方式,拉近广播受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由此可见,记者的现场报道角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整条新闻的报道效果,两者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一)现场报道的客观性
现场报道中的广播记者主要是通过事件还原进行新闻传播,忠实的记录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广播新闻报道《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为例,笔者紧跟新闻人物,记录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到广州物价局递函,在多个处室的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走却找不到负责人回应的过程,并第一时间在现场作连线、口述报道,客观叙述该新闻事件及新闻点。当天随后的新闻稿件更详细地描述了该事件,并配上丰富的实时录音材料,把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却连吃闭门羹的曲折过程更全面地传播给广播受众。
在新闻报道中,笔者没对新闻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也没有对相关部门的反应进行点评,只是忠实记录。通过白描、特写的手法,结合现场多种音效,真实再现递函过程中韩志鹏和物价局工作人员的艰难沟通过程,不动声色地再现一场颇具意味的冲突:一方是执着、较真的政协委员,另一方是冷淡傲慢的政府职能部门,强烈的对比使听众印象深刻,强化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让听众自己体会该新闻事件的启示。同时通过这一新闻报道使广播听众感受到广州政协委员的参政意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意识,也有助于广州市民增强公民意识。可见,只有把握忠实描述新闻事件这个原则,才能保证广播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确保收到好的新闻效果。
(二)现场报道的应变能力
在民生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需特别注重与采访对象拉近沟通距离,达到更真实、更详细的报道目的。由于现场报道存在不确定性,尤其体现在无法预先把握现场采访时间节点,无法预知被访者对某事件将发表什么看法,这就需要广播记者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现场报道应变能力,才能获得现场采访时机和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现场采访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在征得新闻人物同意后,记者拿出采访设备进行采访属前者;后者则是新闻人物以聊天的方式说出他们的想法,在征得同意后,这部分信息也可以作为新闻素材运用在现场报道中。在《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中,笔者随机应变,把握韩委员递函碰壁后感到沮丧的最佳采访节点,提出采访要求。对于这个结果,韩志鹏说,有所预料,但仍然很失望,他仍将继续关注这些“听涨会。”(录音:为了我们社会的进步,通过一次一次的行动,我想,会让听证会变成一个真正民主决策平台。)可见“选择时间、找准时机[2]”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时间节点、真实精彩的采访内容使该篇报道在当时的广州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
(三)现场报道的音效运用
广播现场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新闻现场的声音得到体现,而民生新闻的现场出现丰富声音元素的机率更大。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可以同时传递现场画面和声音,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则主要通过语言和现场录取的声音来传递信息,增加报道的立体感。根据不同的事件,常出现的音效包括汽车、火车或飞机的声音,建设或拆卸的声音、风雨大作的声音等。这些音效都属于记者客观记录新闻事件的一部分,可“增强新闻的真实、新鲜、形象性,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3]。
还是以《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为例,为更好地还原现场,为记录新闻人物的情感和体现其个性,笔者在采访时有意识地录下脚步声、敲门声、摔门声,并把现场音效在报道中还原。把新闻人物在大楼里的各个职能部门楼层来回走动、多次敲门、与工作人员沟通不畅等场景,都通过现场音效的配合反映出来,使得广播受众对该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韩志鹏(压混:敲门声)多次敲门没有人回应、(压混:脚步声)他来到了21楼局长办公室、纪检组长下达了逐客令,将所有媒体赶出办公室,“砰”的一声(压混:关门声),门关上了!
简而言之,现场音效要为新闻人物和事件的采访服务。在上述例子中,新闻人物韩志鹏此次行动被众多广州媒体所关注,在长达大半个小时来回奔走的过程中,始终被各路纸媒、电视台、电台及网站的记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笔者在采访时,始终紧贴韩志鹏身边,不能被其他媒体记者挤开,在人物敲门时将录音设备对着门,上楼梯时将录音设备对着脚,用“笨”办法最大限度靠近声音源头,尽可能清晰、完整地采集现场音效,增加广播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