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从礼物交换看马塞尔·莫斯的交流传播观【2】

张  露

2015年05月12日13:4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涂尔干的学生——总体的人与社会

正如前文所言,除了师生关系外,莫斯和涂尔干还有着更为亲密的血缘关系。这段血缘关系让最新介绍莫斯的人物传记《莫斯传》的作者马塞尔·福尼耶,直接将全书的第一部分命名为“涂尔干的外甥”,借此验证犹太法典中的一句箴言——“大部分孩子都像他们的舅舅”。相较于舅甥关系,师生关系或许更能说明莫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术建树。作为社会学三大巨头之一——涂尔干的学生,莫斯继承了老师社会唯实论的传统,坚持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并“将一生中的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了迪尔凯姆的学术搭建和修补工作”[10]。然而作为一个人类学家,莫斯通过《礼物》一书解释社会事实(莫斯称为“总体的社会事实”)的同时,更关注着活跃于社会中的人(莫斯称为“总体的人”),从而“用弥散于生活当中的礼物交换弥合了社会和个体之间连续性的断裂”[11],使得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更加人类学化。

在莫斯看来,古式社会中进行礼物交换和精神交流的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原子式个体,而是本身能够反映总体社会事实的“总体的人”(指存在于古式社会中的道德人)。“总体的人”产生于“混同的人和物又走出各自圈子再相互混融”的过程,也就是说,产生于礼尚往来中的人性交流。“总体的人”和现代社会个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总体的人”是受善之指引而形成的完整的人,现代个体则是受利之诱导而形成的分离的人。“总体的人”之所以完整,是因为其不仅可以通过礼物交换接受他人的灵魂,而且可以通过礼物交换保留个人的精神。换言之,“总体的人”是兼具普遍性和个性的人,他们在礼节、道德、呼喊、语词、动作与仪式中表现普遍性,同时也借着礼节、道德、呼喊、语词、动作和仪式这种象征性表达确立自我。在古式社会,“总体的人”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库拉(Kula,一种大型夸富宴)中的首领,“他们均以一种高贵的方式行事,表面上十分地慷慨和谦逊”[5]。在集体参与库拉活动时,首领个人身上所反映的整个社会的影子——慷慨和谦逊扩散至每个个人。因此个人个个都成为“总体”,“总体的人”也就成了“总体的社会”。至此,我们明白莫斯是通过“总体的人”的概念弥合了社会和个体之间连续性的断裂。

古式社会中,人因参与礼物交换(交流)具有了总体性,社会因夸富宴呈现也具有了总体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总体性成了社会性的另一种表述,而人也成了社会的另一种概念。莫斯借助对礼物中人、物、灵魂的共融考察,阐明了其“神圣并不外在于世俗,正如社会或集体并不外在于我们每一个个人[8]”的思想。这种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看法,实际上与查尔斯·霍顿?库利的“一体两面观”十分接近,即“‘社会’和‘个人’并不代表两个事物,而只表示同一事物的个体方面和集体方面”[9]。莫斯对涂尔干的“学术搭建和修补工作”首先便体现于此,即突破导师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论,走向人与社会的一体两面观。此外,《礼物》中很多类似夸富宴形式的礼物交换表明了交换和交流不仅发生在个体之间,同样也发生在集体、氏族和部落之间。因此礼物交换作为总体的社会事实,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层面上,也表现于微观的日常生活中。莫斯借助夸富宴找到了不局限于个别社会现象而存在的“总体性社会现象”,这是对其导师用个别社会现象——“集体欢腾”解释社会事实的突破。而无论是“总体的人”的学术建树,还是“总体的社会”的理论突破,莫斯都在用礼物交换表达着自己对古式社会传播交流形式的羡慕与称赞。

四、结 语

从鲍德里亚的向导到齐美尔的知音再到涂尔干的学生,礼物观让莫斯收获了很多人生角色。然而洗尽铅华,他最想呈现给世人的或许一直都是学术研究中的“他者”身份。以欧洲大陆现代社会中的一员“他者”,审视美、亚大陆古式社会的人与交换,从而揭示“他者”所在社会交流危机的真正病因——内容象征意义的缺失、连续互动链条的断裂以及主体完整人性的分离。社会化媒体时代,当我们沉浸在微博呈现的社会事实中,当我们遨游于微信构筑的人际关系中,当我们徜徉于微视频营造的快感体验中,我们或许很难体会彼得斯所言的“交流的无奈”。但当以“扶不扶”为典型的人情冷漠案例聚集舆论时,我们却无法忽视这案例背后深藏的现代交流和信任危机。正如彼得斯所言,交流是公共舆论的管理,也是语意之雾的消除,是自我固有的障碍,也是他者特性的揭示。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交流的无奈”,作为和莫斯一样的“他者”,我们若是如他般抱守回归古式社会的乌托邦幻想实属不切实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其传播思想中窥视交流危机的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重塑“总体的人”,从而实现人物混融式的象征交往。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汲喆.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J].社会学研究,2009(5).

[3] 刘拥华.布迪厄的终生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2009.

[4] 潇潇.从象征交换到沉默的大众——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5] (法)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 (法)阿芒·法特拉,米歇尔·法特拉著.孙五三译.传播学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德)齐美尔著.林荣远编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龙俊飞.牺牲作为礼物——读莫斯的《礼物》[J].西北民族研究,2012(5).

[9] (美)库利著.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 支运波.人类学:巴塔耶通往莫斯的桥梁[J].青海民族研究,2010(10).

[11] 赵素燕.从涂尔干到马塞尔·莫斯——社会何以可能——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和《礼物》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