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记者》>>2015·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瘟疫与愤怒——

第99届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参评标准及影响【2】

郭建良

2015年05月27日10:51  来源:新闻记者  手机看新闻

“埃博拉疫情”组照的首发及影响

两件获奖作品当初首发的时候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尤其是丹尼·波拉克的“埃博拉疫情”,借助《纽约时报》平台,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组照片中的许多作品均在该报头版甚至头条首发,尤其是“运送8岁男童”这张照片,除了入选《时代》年度十佳照片以外,2014年12月29日出版的英国《苏格兰星期日报》(Scotland on Sunday),在盘点即将过去的一年最有影响照片的时候也选择了它,并以整版篇幅发表。编辑裁掉了原作品中左上角背景上被黑色材料封闭的窗子,使得背景上形象和色彩都更为单一,只剩下了蓝色石棉瓦挡板墙。身穿黄色防护服的两位医务人员在单一的蓝色背景衬托下显得更加醒目。这幅照片入选《时代》周刊年度十佳照片的时候也做了这样的剪裁。

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疫情开始在西非大规模爆发。9月初,自由摄影师丹尼·波拉克受雇于《纽约时报》前往疫情最严重的利比里亚,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深入采访。这需要勇气和胆量,因为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

2014年9月5日,丹尼在蒙罗维亚拍摄到这样一个悲惨的情景,出现埃博拉病症的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埃博拉治疗中心检查,没有病床、没有座椅,户外插在地上的几根木杆子和一块不够长的帷布围出一个空间,病人就躺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地面上等待诊断结果。这幅“等待检测结果”发表在9月6日出版的《纽约时报》,该报将这幅照片发在头版头条。前景中伏在木桩子上的小女孩失神的目光让人揪心。

2014年9月18日,丹尼拍到另一个悲哀的情景:一个名叫戈维(Gweah)的25岁青年男子放声痛哭,由于缺医少药,他眼睁睁看着父亲双臂抽搐、口吐鲜血,死在家中。当防疫人员抬走父亲遗体的时候,戈维终于崩溃。这幅照片发表在2014年9月25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在画面构图上延续了“等待检测结果”的构图形式,前景中的主体形象都在画面右侧,且都朝向右侧,使得画面有强烈的“分裂”感,这也是作者当时心理感受的形象表现。采访这样的新闻,作者心理同样经受着撕裂般的煎熬。

2014年10月8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丹尼10月6日在利比里亚邦县拍摄的工作人员进入疫情高危地区进行消毒作业的情景。这是这组获奖作品中少有的几张让人看上去不那么煎熬的照片,因为画面上没有出现尸体、患者、家属的形象。画面中三位身穿隔离服的医护人员在简易病房进行常规消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六个人。摄影者巧妙地利用较暗的室内玻璃形成的镜面效果,拍成了一个对称的画面结构,将画面人数放大了一倍,不仔细看很容易被迷惑。这也是对医务人员严重短缺现状的间接报道。

在这组令人揪心甚至绝望的作品中,终于看到了一幅温馨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照片:太阳落山后,卫生工作人员在邦县埃博拉医疗中心加班加点工作。这是一幅大景别的照片,前景是几栋蓝色临时板房围成的“四合院”,在一片黑暗之中灯火通明,屋里屋外都有影影绰绰忙碌的身影。乌云翻滚的天空与地面的房屋形成了统一的蓝黑色调,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远方的天际线上,通过蓝黑的乌云出现一抹粉红的霞光,这一丝暖色与大片的冷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带来一线希望。

灾难题材,也可以拍得如此具有美感和哲理。新闻摄影,在条件允许或者说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讲究艺术表现,这样的新闻照片才会有生命力、表现力和感染力。

自由摄影记者的成功

丹尼·波拉克的这个奖项虽然记在了《纽约时报》的头上,但他却不是“在编”的时报记者,他的确切身份是自由摄影人。西方摄影记者成长之路大多是这样一个轨迹:先找一家地方新闻媒体磨练技术和新闻意识,再跳到更大的新闻媒体。一旦取得被社会认可的突出成绩后,就会辞职做自由摄影人。丹尼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1976年出生在澳大利亚的丹尼·波拉克,2005年成为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记者,这期间他三次获得荷赛奖:2008年,他以一幅“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出现在群众集会”获得第51届荷赛新闻人物类组照三等奖;2011年,又以一组“巴基斯坦水灾”获得第54届荷赛新闻人物组照一等奖;2013年,他又以组照“海啸后的日本”获得第56届荷赛一般新闻类组照三等奖。这之后,他辞去工作了8年的盖蒂图片社摄影记者职务,成为一名自由摄影人。对此他解释道:“有单位的摄影记者好处是收入稳定,有免费器材并能报销出差费用,同时自己也有作品。但当你知道你并不拥有自己职业生涯期间作品的版权时,这种挫折感是加倍的。”

成为自由摄影记者后,丹尼·波拉克为《纽约时报》所雇用,并拍摄了多个专题新闻摄影。其中包括“阿富汗的饥饿危机”、“阿富汗的吸毒者”、“曼德拉的葬礼”、“巴西世界杯”等。《埃博拉疫情》这一组让人震撼的作品,终于让他获得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

(作者系: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

(本文为作者承担的该校社科课题“海外报纸图片研究”内容之一。)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