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2015年第三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暨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嘉宾演讲
人民网>>传媒>>正文

王宁:翻译——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阐释方式

2015年07月21日15:2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王宁
王宁

2015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9日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既涵盖了学界泰斗,也有业界精英,为来自海内外16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学子带来最新的传播资讯与研究动向,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进而深化对新闻传播学科和传媒业的认识。以下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王宁7月20日上午在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摘要。

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

演讲一开始,王宁就对翻译的定义问题展开讨论,他认为,学者们一般总会从雅各布森的语言学翻译定义开始,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语符翻译,人们一直认为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这显然是一种翻译研究中的语言中心主义思维模式。随着现代翻译学的崛起,人们越发感觉仅从语言的层面定义翻译显然不够,这时对文学翻译就有了跨文化的视角。王宁认为,翻译所能起到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并对翻译的界定做了全新的阐释。

“读图时代”的来临

近年来,高科技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更倾向于在移动终端阅读,有人认为,阅读的时代已经过去,“读图时代”取代了“读书时代”。王宁着重从当今的图像时代语言文字功能的萎缩来讨论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图像阐释的翻译形式。他说,当代翻译的一种形式是图像的翻译和转换,这是对传统的翻译领地的大大拓展和翻译地位的大大提升。文学创作以及再现的主要方式已逐渐从以文字为主的写作转向以图像为主的表达,伴随着这一转向而来的则是一种新的批评形式的诞生:图像或语像批评。

翻译不是原文的被动忠实者

后现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部分继承和更大的反叛。同样,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文本往往留给读者巨大的阅读和解释空间。王宁举例,在翻译史上,任何能够载入史册的具有主体能动性和独特翻译风格的译者都不是原文的被动忠实者,而是基于原文、高于原文的再创造者。在现代,本雅明所参与翻译的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早已被新一代译者所超越。总之,重新界定翻译并非全然摒弃原有的定义,而是对其的扬弃和完善。

最后,王宁教授对学生的提问做了精彩的讲解,他说,在翻译中国形象上,要体现出中国的亮点,城市的亮点。比如,北京的标签是庄重古朴,上海的标签是时尚活力。“和美国梦梦宣扬个人的成功不同,中国梦是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为了有效地获得审美的享受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翻译已经不能仅仅存在于语言文字的交流上,而在于更多形式的交流之中。(韩旭)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