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
2015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9日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既涵盖了学界泰斗,也有业界精英,为来自海内外16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学子带来最新的传播资讯与研究动向,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进而深化对新闻传播学科和传媒业的认识。以下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7月24日上午在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演讲概况。
“+互联网”转向“互联网+”
本场讲座围绕“‘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的进程与运营”主题展开。喻国明指出,互联网是中国传媒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此,需要充分理解“+互联网”模式与今天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是单纯驾驭与运营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社会重组。互联网是一种传播工具,社会是靠信息和信息传播连接在一起的,而任何一种传播手段、传播资源和传播渠道的革命性改变都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社会资源和社会元素的重组。事实上,互联网现今已然成为构造传媒新领域的一种结构性力量。“互联网逻辑已经成为传媒业的‘操作系统’。” 喻国明认为,在互联网构造的新平台上重新思考和配置资源,也是对“互联网+”观念意义的转变。
媒体用传统的方式去运作互联网为什么行不通?
从空间理论的视角来看,互联是一种新的结构方式,互联网与传统媒介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高维媒介,所以,如果利用传统的运营方式去建立影响力、实现价值以及进行有效的管制都是不可行的。喻国明谈到,在传媒领域,互联网正处于一个高维空间中,过去所有传统媒介都是大面积的传播手段和工具,以机构作为传播的基本单位样态,比如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对这些机构的管理和约束,有着一整套严密和系统的手段。因此,当互联网把个人激活后,社会传播的权利从过去结构性传播变成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传播,以个人为单位的基本传播形态使每个人都拥有了社会传播的可能性,使社会发生重组,使得个人的传播影响力、范围和效应可以与传统媒介媲美。
媒体人如何面对互联网化的转型?
喻国明指出,作为媒体人,面对互联网化的转型,要在把握主趋势的基础上明确媒介目标。喻国明通过对诺基亚、柯达、美国报业倒闭等事件的举例,向大讲堂学员们阐述了把握互联网规律的重要性和对既得利益把握的关键性。调查表明,尽管APP有上百万个,但是真正下载到手机上平均只有23个,一周之内能够至少点开一次的APP客户端平均只有7个。如果大量的传统媒介今天还热衷于做APP、客户端,做入口级平台,基本上都是一种无效的努力。要做到与入口型媒体对接,无论是兼并重组型的硬对接,还是软对接都是一种尝试,《北京青年报》与MSN的对接都是近年来的成功范例。
传统媒介渠道失灵该怎么办?
过去信息获取靠传统媒介,而现在依照社会关系属性关联来获取信息,传统媒介面临着价值失落、渠道失灵。所以,现在若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传播,就要依照社会关系进行。喻国明指出,与互联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也是解决渠道失灵的有效途径,但是存在体制上的困难。例如,今年春晚腾讯与央视合作发红包,央视虽然获得了5600多万的合作费用,但是腾讯却完成了淘宝在过去3-4年间才完成的支付宝群体累积。
今天在以社会关系为渠道的“互联网+”平台上,唯有依靠关系要素和场景要素才能更好地解决渠道失灵问题。喻国明指出,大众传播已有人际传播的品性,是以人为本的传播规则的建立,互联网也有人际传播的属性和规则,提升价值、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是对传播产品吸引力和关系要素的构建。对于场景要素而言,互联网传播随时随地处于某个场景,场景的多样化对传播的推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董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