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9日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既涵盖了学界泰斗,也有业界精英,为来自海内外16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学子带来最新的传播资讯与研究动向,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进而深化对新闻传播学科和传媒业的认识。
为促进国内各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于2015年7月26日下午举办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本系列论坛预期于每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点评嘉宾,组委会遴选部分优秀论文出版,收入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媒体与社会》辑刊。
论坛伊始,谢耘耕教授致辞,表示这场研究生论坛是一场学术盛宴,它为促进传媒学子与学者、传媒学子之间交流,提升专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次研究生论坛共六个分论坛,主题分别是:传统媒体转型研究,数字技术与社交媒体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新媒体营销研究,新媒体与公共舆论和新媒体与文化。在六个分论坛中,学子们分别将自己的论文内容向评审老师做了汇报。同学们的论文内容翔实、形式新颖,研究视角多元化。其中较为优秀的论文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选题新颖,特性突出;第二,论述精列,见微知著;第三,研究规范、思路清晰。此外,同学对待学术态度认真,文献综述和理论梳理扎实详尽,且参考了大量外文文献。通过分论坛的初步展示与遴选,评审老师共选出7篇优秀论文,并邀请论文作者在颁奖盛典前将论文以PPT的形式与所有大讲堂学员分享。
青年教师点评获奖学生论文
结合各个分论坛的学生论文情况,数字技术与社交媒体发展小组评审老师陈玮、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小组评审老师刘怡、新媒体营销研究小组评审老师刘丛、新媒体与公共舆论小组评审老师万旋傲与传统媒体转型研究小组、新媒体与文化小组评审老师宋欢迎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论文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总结:
陈玮认为,论文总体上内容详实、形式新颖、研究视角多元化,其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题新颖,个性突出;第二,论述精到,见微知著。很多同学善于从一个小的细节、小的事件切入去分析较为深刻的问题 ,做到以小见大;第三,研究规范,思路清晰。
刘怡认为,一方面,同学们善于从小处入口,做深做好,体现了强烈的务实精神;另一方面,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同学明显增加。她特别强调,这并不是说这种方法就一定是好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学们善于迎合主流趋势,追求更加多样的研究方法。
刘丛认为,许多论文的可圈可点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善于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较有创新性;第二,关心时事,善于用新闻传播理论去解读最新的社会事件。此外,刘丛重点指出了论文的三个不足之处:第一,定量研究方法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重还相对较少;第二,对于文献综述,通常只是简单罗列,而不是运用一定的内在逻辑去重新组合和排列;第三,理论没有和所研究的问题紧密结合,没有真正地运用理论去解读和解决实际问题。
万旋傲认为,一些老师的论文,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对于论文写作,她特别强调,论文中所分析的案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要能反映普遍的社会现象,说明普遍的社会问题,只有这样,论文才具备较为长久的、普遍的价值。
从研究议题的角度,宋欢迎认为同学们的论文可以分成以下四类:第一,传统媒体的转型策略;第二,传统出版集团的发展路径研究;第三,新媒体自身的运营情况;第四,海外传媒业的研究。她充分肯定了论文的质量并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书写更为优秀的学术论文。
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
第一位报告的是四川大学的马超,论文题目是《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他选取的是较为新颖的题材,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大学生是接触和接受新媒体程度较高的群体,手机的使用在大学生中是很普遍正常的,但是却有一部分学生对手机过度使用,而这种情况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他假设学生的抑郁、自尊、人际关系、安全感会影响学生是否依赖手机,而后他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量表对学生群体进行测量,分析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然后又通过模型分析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
第二位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宋树岩,论文题目是《医患报道的符号学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为例》,她选取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作为典型的案例对医患报道进行符号学分析。她运用格雷马斯矩阵中的对立关系以及刺点理论,对媒体的报道进行详尽分析。其中,她指出刺点是 “一种说不出名字”的“刺激物”,往往会给人带来“十分明显的慌乱的征兆”(罗兰·巴特)。她具体分析了针对这种情境式危机所采用的传播策略。她从时间维度出发,对微博中关于该事件的报道进行分类,从而得出了四种应对策略:“否认型”策略、“淡化型”策略、“重塑型”策略、“支持型”策略。
第三位进行学术论文报告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杨旋,她的研究题目是《新媒体时代<人民日报>评论话语的转型——基于【你好,明天】微博评论的实证分析》。杨旋从四个方面展示了研究——研究缘起、研究设计、研究发现以及总结与讨论。在研究缘起部分,主要以时代背景、变革方式和如何变革作为关键词切入展开报告。研究设计部分,主要涉及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其中该研究是以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共计393条微博为样本,同时分别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展开,其中内容包括微博题材内容、评论对象、高频热词;形式包括两方面,一是外部形式——图配文的晚安贴;二是内部形式,即“评论模型”。研究发现部分严格按照研究设计逻辑进行分析。最后,对研究不足与展望进行简要概述。
第四位进行学术论文报告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朱燕丹,她研究的主题是《微博大V论战的传播行为及特征研究》。围绕这个主题,她首先从有关微博大V论战相关问题切入,然后对微博大V论战概念进行界定,接着进入研究重点——微博大V论战的三个环节:备战、开战、停战。其中,备战阶段主要探究非显性关注大V的媒介作用;开战阶段主要围绕协商式民主公开论战的失范进行讨论;停战界定则是对网络大V极化状态网络狂欢集中讨论与回顾。最后,论文详细讨论微博大V显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与名人效应下“大V”的暴力表演,由此点出研究主题。最后,从研究缘起到研究不足,再到研究展望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第五位进行学术论文报告的是湖北大学的徐皞亮,她所研究的主题是《饭前拍照行为的传播心理分析》。他总结了饭前拍照现象的传播特征:戏谑式分享,深夜放毒的恶作剧心态,分享式夸耀,满足“物质过剩时代”的精神需求,情绪释放,通过纪录美食梳理生活,自我表露,寻求人关注的满足感和存在感。同时他也认为这是饮食大国的文化需求反映,热爱美食传统的网络化延伸。
第六位进行学术论文报告的是安徽大学的陈坤,她所研究的主题是《关系视角下微信广告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微信广告为例》。微信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而这条网络具备怎样的特征,传播过程中像广告信息这样的外部冲击会对关系网络造成何种影响?她阐释了理论框架,并以她的访谈对象小Q为例,对微信营销信息及活动进行介绍。同时,她发现关系依赖型微信广告易引发受访者的反感,虚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易受微信广告影响。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的盛会,也是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经过组委会的严格遴选,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评选结果揭晓,共角逐出了7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41个优秀奖,谢耘耕教授和各位老师上台为同学颁发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闵媛春 常媛媛 原琳 王美华 杨旋 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