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人秀是当下中国电视业态中最火爆和最流行的娱乐节目。各省级以上卫视或多或少都有自身的真人秀节目。无论男女老少、民众商贾,纷纷走上真人秀的舞台,或倾情投入真人秀的媒介双向互动机制中,合力营造了一个现实版的大众娱乐图景和虚拟版的梦想成功感受。本文将客观梳理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厘清它的基本特征,以期对真人秀节目的健康发展和质量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真人秀;模仿;生产性受众;审美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军——真人秀走上了国外千家万户的荧屏。1992年面世的《真实世界》被业内人士奉为首部典型化的真人秀电视节目。随着《老大哥》和《幸存者》的风靡,真人秀开始在全球电视娱乐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迅速引发类型化的生产热潮。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风行。现如今,门类繁多、样式各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充斥荧屏,在实现梦想的口号下,一波又一波的平民大众勇敢地走上了秀自我、秀才艺、秀生活的电视平台,在电视播出机构和影视制作公司的“合谋”下,创造出一轮又一轮的“媒介景观”和“梦想成真”。此时此刻,分析研究和归纳掌握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基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也会对未来电视娱乐节目尤其是真人秀节目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那么,当下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一、模仿性突出,创新力不足
电视真人秀节目作为舶来品,国内电视人对其模仿,本身无可厚非。因为一种新的业态形式的出现,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模仿这个阶段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然而,模仿并不能成为涉嫌抄袭的代名词,更不能成为阻碍进一步开展本土化创新的理由。国内许多早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往往因为“圈地思想”、上级要求或争抢收视率的需要,对购买的海外版权真人秀节目囫囵吞枣,仓促复制上马,甚至照搬照抄,这就使得国内电视真人秀制作的创新能力鲜有提升,弱化了自我革新和自我创造的动力,直至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相反,有些西方国家电视节目制作机构通过科学合理的本土嫁接,在源节目的基础上予以创新,产生了新的效果。比如,国内某野外生存挑战类真人秀节目,在模仿美国《幸存者》时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抄袭”的痕迹较为明显,结果遭遇滑铁卢。而大致同时期问世的美国版《老大哥》,则对荷兰版本创新完善,进一步强化了规则意识和戏剧冲突,使得节目更加紧张刺激,更细致入微地展现人物的性格,更贴切地塑造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多元化鲜明,深耕度欠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数量多、种类广,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甚至不少收视率较高的省级卫视的晚间黄金时段都被形态各异的真人秀节目所占据。根据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心发布的71城市组数据,2014年湖南卫视晚间黄金档有12档自制节目,其中真人秀节目8档;江苏卫视有12档自制节目,其中真人秀节目7档;东方卫视有14档自制节目,其中真人秀节目12档;浙江卫视有15档自制节目,其中真人秀节目14档。纵观这些真人秀节目,既有针对少儿、青年、中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如《爸爸回来了》《校花与学神》《花样爷爷》;也有户外和室内的,如《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还有根据不同艺术门类或娱乐生活需求制作的,如《中国好舞蹈》《我是演说家》《奔跑吧兄弟》《2天1夜》等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类型的多元化并不能掩盖节目内涵深度挖掘的缺陷。比如美食类真人秀节目《十二道锋味》,不仅请来了大明星,而且连续播出12集,不可谓分量不重,但是节目仅仅停留在美食的制作过程,主角明星的语言平淡无力、解说机械生硬,缺乏必要的情感因素和戏剧冲突元素,所以播出效果一般、反响平平。如果制作方能够深入挖掘现有框架和资源,在美食真人秀中加入明星和其他人的比拼做点缀,并画龙点睛地传达美食背后的文化意义,就能够在激发观众观看欲望的同时,更好地丰富节目的层次感,传达出中国人对美食文化的尊重和创造。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