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盘点】那些有记者经历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3】

2015年10月12日15:39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盘点】那些有记者经历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苏联】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这样评价肖洛霍夫——“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肖洛霍夫17岁开始写作。1923年在《青少年真理报》上发表第一篇小品文《考验》。1931年起担任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机关刊物《十月》杂志编委。卫国战争期间任《真理报》军事记者。

  主要作品有《顿河的故事》、《浅蓝色的原野》、《静静的顿河》、《新垦地》、《一个人的遭遇》等。

  11.【美国】约翰·斯坦贝克 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这样评价斯坦贝克——“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25年,斯坦贝克曾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于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纽约报纸《新闻日报》的战地记者前往南越。斯坦贝克返回美国后,继续在家中写作。但是,在1968年5月,他的身体开始垮下来。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

  12.【法国】阿尔贝·加缪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法国著名小说家,“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加缪,时年44岁的加缪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授奖词这样评价加缪——“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加缪曾多次在报社工作。1940年,加缪来到法国首都巴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先在《巴黎晚报》从事编辑工作。1942年,加缪再次前往巴黎,开始为《巴黎晚报》工作,然后在伽里马出版社做编辑,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

  1960年1月4日,加缪搭朋友的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去巴黎,途中发生车祸,加缪当场死亡,年仅47岁。

  代表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话》等。

  13.【美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海明威可能是大众最熟悉的兼具记者和作家身份的诺奖得主了。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又凭该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在授予海明威奖项的颁奖辞中,瑞典文学院几次提到了他的编辑记者经历对他日后写作炉火纯青的影响:“海明威在新闻报道的严格训练中锻炼出了他自己的文体风格。”他曾在《堪城星报》时受到了“使用短句和短小的段落”的技术训练,“使他形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

  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

  14.【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53年,瑞典文学院因《不需要战争》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丘吉尔,理由是:“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

  而丘吉尔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来源于他踏入政坛前战地记者的经历。1895年从军校毕业后,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到古巴体验战争。《每日纪事报》遂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1870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战争,得知消息后驻扎印度的丘吉尔请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之后,他在向两张报纸发出稿件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资料,写出了第一部作品《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

  1899年,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越狱成功后,他在英国名声大噪,之后便抓住机会,进入政坛。

  代表作品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英语民族史》、《世界危机》四卷等。

  15.【美国】赛珍珠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赛珍珠合和中国渊源颇深。她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她在中国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这样评价赛珍珠——“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赛珍珠也曾有过一段记者经历。1941年担任《亚洲》杂志助理编辑、编辑。创办自在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东西方协会”,担任主席职务。1942年3月,应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之邀,用汉语广播向中国介绍美国人民如何理解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6年辞去《亚洲》杂志编辑职务,专事写作。不久,《亚洲》杂志停刊。

  代表作品有《大地》、《帝国女性》等。

  另外,有过记者从业经历的还有1998年诺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等。(常红 张志达)

上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