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困境:“信息孤島上的掙扎”﹝10﹞
在新聞傳媒的圈子裡,叫得響名頭的公眾賬號次第出現,但隨著媒體人的前赴后繼,微信公眾平台的發展同樣出現了瓶頸,筆者分析其困境有如下幾點:
(一)經營疲憊,同質化嚴重。
活躍在微信平台的媒體人,本文粗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專注於原創啟發思想,另一類則致力於高質量內容的篩選和解讀。前者在內容深耕上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媒體人大都是業余經營,難免會因投入不足導致賬號失去生機。“濾鏡菲林”慢慢停止了定期更新,陳鳴也講述“力不從心”,從第一篇文章開始他就每天趁乘地鐵上班時回復讀者,在晚上收工后閱讀、碼字,“天天累死累活地搗鼓這個微信公眾平台”﹝11﹞。隨著各類賬號的大量崛起,后一類的經營模式也出現了內容同質化,帶來受眾的信息過載等問題。正如羅昌平所言:“一定程度上微信的體驗也在步微博的后塵,即信息爆炸帶來的疲勞。”﹝12﹞
(二)個人與供職媒體的博弈。
一般情況下,媒體人可以像普通人一樣去使用自己的微信公眾賬號,然而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盡管微信給予了媒體人描繪個人特色的空間,但他們很難瀟洒地進行“媒體人—自媒體人”的角色轉換。且不說媒體人本人在分配時間、精力和創意上的沖突,在內容、人脈和品牌等各方面都與供職媒體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時候受眾會認為該平台是其單位的某種延伸,一旦運營者在微信平台出現言論爭議很可能也會殃及供職媒體的品牌。
(三)審查和規制的不確定性。
今年3月13日,微信上大量公眾賬號被貼上“已被永久封禁”,包括“羅昌平”“大象公會”“真話頻道”“薦讀”“北京新媒體故事”等,原因是“涉及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而更多的細節則沒有詳述。
去年起微博平台加大了網絡傳謠的打擊和規制,在微博失去活力之時,微信迅速接過了“掌上輿論場”的接力棒,私密分享逐漸興盛。信息的圈層分享討論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輿論通道,對舊的輿論權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瓦解,而此次的大面積封殺似乎在傳達一種信號——“小心別玩過火了”。
在國內特殊的輿論語境下,媒體人在微信“自留地”上也會因為某些敏感話題而面臨被規制的風險,“微博發帖和刪帖已經形成一套基本套路,而微信公眾賬號的群發審查基本沒有規律可循,因此在審查時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10﹞運營“法政觀察”賬號的石扉客如是說。
(四)自媒體的商業化困境。
缺乏成熟的盈利能力是微信公眾賬號可持續發展的又一瓶頸。媒體人對微信平台怦然心動,最開始或許是因為新鮮,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精力和毅力把這個事情堅持下去。商業化困境將會使得自媒體人的熱情漸消,自媒體大潮將慢慢歸於平靜,而自媒體一旦沿用傳統的盈利方式,則有可能引起用戶的反感甚至退訂。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