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電視紀錄片中農民形象的真相與想象【4】

劉修榕 劉行芳

2014年08月26日08:4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在國內同仁還在為是否需要和如何通過紀錄片的方式來表現農民生活而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國外的同行們卻以其訓練有素的職業敏感和雷厲風行的職業作風搶佔了先機,先后拍攝出讓我們振聾發聵的反映中國農民生存狀態和豐富情感世界的紀錄片,其代表作就是由日本NHK和加拿大、美國、歐洲等地的新聞工作者通力合作,利用奧運會之機所拍攝的系列紀錄片:《激流中國》和《中國崛起》。這兩個系列的紀錄片,是北京奧運會前西方國家的電視媒體抓住機會,拍攝中國社會百態的紀錄片,其中多處內容涉及了中國農民,反映了中國農民群體的真實生活狀態,在所播出的國家和中國都引起了巨大反響。

《激流中國》是NHK(日本放送協會)制作的電視紀錄片《NHK特集》的系列題目之一,共15集。2007年4月開播,每月播出一至二集,播出時間為一年,該紀錄片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的部分現狀。《中國崛起》由加拿大、美國及歐洲等地的新聞工作者合力制作,於2006年在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播出。《中國崛起》分4個主題,分別是“奧運盛宴”(Party Games)、“走向富裕”(Getting Rich)、“民以食為天”(Food Is Heaven)、“都市尋夢”(City of Dreams),其中“都市尋夢”直接表現了中國農民在城裡的生存狀況。與此同時,法國導演雷蒙·德巴東也花了10年時間,攝制完成了《現代生活》等反映法國農村生活的電影紀錄片,不僅獲得良好的市場表現,還摘得法國電影最重要獎項之一的路易·德呂克2008年度“最佳電影獎”。而由范立欣導演的國產紀錄片《歸途列車》,不僅獲得國內觀眾的廣泛好評,還於2009年12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奪得最佳紀錄長片獎。

這些紀錄片的攝制播出雖然已經過去了好多年,但今天來反觀這些紀錄片,它們帶給我們的思考依然是深刻的,也是全方位的。它啟示我們,要拍好農民題材的紀錄片,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在題材上,要關注農民的命運起伏、悲歡離合、情感世界和農民與社會的各種聯系

2012年12月6日,廣州市白雲區政府發布消息,決定向全世界征集“中國農民工與城市變遷題材紀錄片”,並將其主題確定為“白雲有約·中國農民工與城市變遷印象”,目的是“認同農民工的貢獻”、“豐滿農民工形象”、“為見証農民工與城市變遷的歷史,銘記農民工精神,給予新時代新的激勵和憧憬”。[9]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高調鼓勵拍攝農民題材的紀錄片。

中國農民自古就和勤勞與辛苦緊密聯系在一起。杜甫筆下的賣炭翁,魯迅筆下的閏土,茅盾筆下的老通寶,他們的遭遇雖各不相同,但他們的命運卻大體一致。正如葉聖陶在《多收了三五斗》中所表現的那樣,無論是災荒之年還是豐收之年,農民的肚皮總是難以填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中國農民史的真實寫照。

農民是什麼樣子?把億萬農民的特征抽象出來綜合而成的“農民形象”又是什麼樣子?顯然,用一張臉譜來反映中國9億多農民肯定不行,必須表現出他們的千姿百態和千變萬化。況且,農民形象與歷史時代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拋開歷史條件和地域分劃,不去表現農民命運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千差萬別和他們與世界的聯系,而去談所謂的“農民形象”也是不行的。一些好的紀錄片,正是抓住了農民的不同命運這個關鍵點,才產生了扣人心弦、攝人心魄的沖擊力。如《山裡的日子》全景式描繪20世紀中國農村“空巢家庭”的生活畫卷,《遠去的水鄉》記錄江南小村一個四世同堂家庭的變遷和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村庄的消失過程,《歸途列車》中張昌華一家返家探親所經歷的悲苦、親情與生計間的矛盾等。這些紀錄片正是因為真實地記錄了農民工的生活問題、子女的教育問題、受城裡人的歧視問題,才深深地打動了觀眾。[10]

與農民紀錄片相聯系的是農村題材電視劇。這些電視劇主要表現農民的生活,但一些作品為了追求通俗性和喜劇效果,以笑料貫穿全劇,未能表現出農民的壓力、痛苦與追求,無法從中讀懂農民、無法從中看清農村、無法進入農民的內心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代價和壯烈被愛情糾葛所遮蔽,社會轉型期失地農民的復雜心理被簡單的樂觀所沖淡,農民思想領域的現代性延滯被創業致富的口號所混淆”。[6]這種弊端在電視紀錄片中也有所表現,比如《農民工司令》中的張全收就被塑造成農民工的救命恩人和保護神,“張全收每年讓他們(駐馬店農民工)掙的錢都在4000多萬元”,農民紀錄片中的這種神化手法值得警惕。

“農民是國家的根基,農民不改變,國家就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主人公之一杜深忠發出了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道白。[11]它提醒我們,拍攝農民形象的紀錄片要著力揭示農民的命運、處境和他們與整個世界的聯系,比如與傳統習俗、與城市經濟、與其他行業部門的聯系,要揭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相互依存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沖突的社會現實。比如,《井底三姐妹》中井底村中榨油是男人的活,而拉磨是女人的事。這就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習俗,不可挑戰。《遠去的水鄉》中村裡老人至今仍然保持著的祭祀傳統,《山裡的日子》裡雙城村過年的殺豬鄉俗,以及根據鄉俗來祭祖、逛廟會、為孩子們舉行婚禮等等,各種社會關系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加以表現。

2.在手法上,要寫實白描,放慢節奏,注重細節

農村生活以節奏緩慢、時間觀念差為特色,以順其自然、悠閑自在為常態。表現農民形象的紀錄片也必須體現出這種特色。要突出表現農民恬淡中的厚重,誘惑下的堅守,重壓下的不屈,迷茫裡的求索,還有對未來的憧憬與永不失落的夢。有了這種基本的生活基調,然后再表現出農村變革的激烈與農民的茫然,反映農村資源的貧乏和農民承受的不公,以及他們以變求勝的智慧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就會更讓人過目不忘,心靈受到震撼。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