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電視紀錄片中農民形象的真相與想象【5】

劉修榕 劉行芳

2014年08月26日08:4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2009年,一部名為《歸途列車》的紀錄片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這是一部記錄身處異鄉的農民工夫婦張昌華和陳素琴帶著孩子們在春運高峰期回鄉的真實故事。紀錄片開始也沒多少內容可圈可點,略略顯得平淡無奇、單調乏味。但一個出人意料的鏡頭一下子讓觀眾的心突然收緊,這就是片中大女兒張琴決定輟學離家打工而被父親扇了一記耳光后,張昌華面對鏡頭大喊:“你們不是要拍真實的我嗎?這就是真實的我!”這一細節的捕捉和表現,比說一千道一萬的任何分析都有價值,都能直達人心。“這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劇”,[10]而這種悲劇完全是靠白描和細節來加以表現的。

在當代中國,電子產品與網絡生活同樣佔據了農村兒童與少年除學習以外的大多時間,網上活動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似乎沒有兩樣,但他們的日常生活內容又與城裡的孩子完全不同。紀錄片《學生村》中,制作者捕捉到孩子用板凳打乒乓球所帶來的喜悅、用勞動掙來的9元錢買一本《新華字典》所帶來的滿足這樣一些生動有趣又令人心酸的生活鏡頭,使那些養尊處優、揮金如土的城裡孩子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從而知道對奢侈的生活有所節制。

在《母親騎摩托四千裡回家看兒子》的電視片中,思念兒子女扮男裝星夜趕路回家的李春鳳,由於長時間疲勞駕駛,在經過長沙時不幸摔倒在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將車扶起來”,“感覺特別委屈,眼淚嘩嘩地流”﹔李春鳳“面色憔悴,抱著一個摩托車頭盔沖進來,說完‘我是羅雲飛的媽媽’,之后抱著兒子大哭”,這樣的細節,絕對令人心靈震撼,絕對具有打動人的強大力量。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一部電視紀錄片的好壞,往往可以從細節之處看出端倪﹔拍攝水平和制作功力,也往往在細節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好的紀錄片,一定是細節真實、細節生動和細節豐富的,因此,在拍攝反映農民群體形象的紀錄片時,除了要使影片風格與農村生活的節奏大體一致、盡量採用白描手法真實呈現原生態的農民生活場景外,精心選擇具有表現力的細節來表達主題、塑造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在語言、用光、場景變化上,要多用特寫、對比、回放等拍攝手法

新世紀以來,以東北農村為背景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大行其道,出現了所謂“趙本山現象”和“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現象”。但是,中國是一個有著豐富多樣性的國度,不僅東北與西北差異巨大,南方農村與北方農村的生活更是迥然不同。因此,拍攝制作反映農村群體的紀錄片,必須顧及地域的廣覆蓋和風格的多樣化。

語言是生活的產物,什麼樣的語言表現什麼樣的生活內容,因此紀錄片要善於捕捉那些能夠表現特定生活內容、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充滿生機的群眾語言。比如張昌華那句“你們不是要拍真實的我嗎?這就是真實的我!”還有重慶英雄媽媽李春鳳那句“我當時確實沖動了點,再喊我這麼做,打死都不敢……”的反思以及“太沖動了,太沖動了……”的自責,其表現力是任何別樣的描述都無法替代的。

生動的語言絕不意味著打地方腔,絕不意味著隻能靠方言、俗語、俚語、歇后語等以噱頭換眼球的雕虫小技。近年來東北的影視作品之所以深受歡迎、歷久不衰,主要還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展示了東北人的性格氣質和生活樣態。[6]

拍攝農民電視紀錄片,最能表現他們生活機遇的方式,是將他們處在不同生活環境下的生活狀況進行對比,是把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其他群體的日常生活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來顯示農民生活的艱難、辛苦和在他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歡樂。比如重慶黔江英雄媽媽李春鳳,平日裡膽小怕事,連生人都害怕見,但因為做了一個噩夢,就決定騎摩托車奔波2000多公裡趕回老家﹔為了安全起見,她想到了女扮男裝﹔到了家鄉,不顧一切地沖進教室裡去見兒子,這一幕幕畫面真實表現了一個農民媽媽的淳朴和勇敢,表現出人性的堅強。《中國農民工調查》中農民工小陸說的那句話也堪稱善用對比的典范:“我常想,對於城裡人而言,我們農民工就像空氣。城裡人平時感覺不到我們的存在和價值,有時還會像嫌空氣太冷或者太熱一樣嫌棄我們的種種不好。”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