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電視紀錄片中農民形象的真相與想象

劉修榕 劉行芳

2014年08月26日08:4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在我國電視屏幕上,有關反映中國農民形象的電視紀錄片鳳毛麟角,似有若無,缺乏全面系統對農民的生活境遇和社會貢獻的應有記錄。我國農民形象的電視表達主要以新聞、專題和影視的形式出現,在一些零星散見的紀錄片中,偶爾也能見到農民的影子,但這些作品多以制作者的主觀視角和形勢需要來“想象”和“建構”農民形象,離“真實的農民”尚有較大距離。因此,在加速推進城鎮化的大背景下,以紀錄片形式加大表現農民群體的力度,給予他們應有的媒介表達通道,是電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關鍵詞】紀錄片﹔農民形象﹔真相﹔想象

縱觀我國電視銀屏,目前尚未看到有電視台開設專門的農民紀錄片頻道,亦無固定成型的農民紀錄片欄目。有關農民生活的報道和農民形象的傳播不僅鳳毛麟角、難覓蹤跡,而且多是以“新聞”片、“專題”片乃至影視作品來表現的,難免存在“片段呈現”或者“藝術建構”的問題,無法展現出農民真實的生存狀態﹔偶爾播出的涉及農民形象的紀錄片,更多的是以拍攝者個人視角或者是為了適應某一時期的形勢需要而攝制的具有濃厚“創作”色彩的藝術化了的作品,是較為典型的所謂“遵命”之作,難以表現出農民生活的“原生狀態”和“本來面目”,觀眾很難分辨出哪些是農民的真相、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從而消解了紀錄片“展現事情的原汁原味”、“達到更深入人心”[1]目的之效果。如何通過農民紀錄片形式來真實地反映農民的生活現狀,展現他們的生活境遇和喜怒哀樂,揭示農民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理想追求,使社會加深對農民群體的認知,是擺在我國電視媒體面前的一項現實課題。

一、似有若無的農民紀錄片

紀錄片是以現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適度的藝術加工,展現生活本質,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農民電視紀錄片便是其中的一個分支。近年來,隨著中央對三農問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各地電視台紛紛開辦了涉農頻道、涉農欄目和涉農節目,一個振興三農的傳媒大合唱格局初具規模。其中,尤以中央電視台農村頻道《聚焦三農》、河南衛視《農村頻道》、河北電視台《農民》頻道、遼寧電視台《黑土地》等影響較大,其中《聚焦三農》欄目還被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評為第四屆“紀錄·中國”一等欄目,榮膺“2010年度中國最具網絡影響力的十大CCTV欄目”稱號。從經濟較為發達、城鎮化程度較高的江蘇情況來看,除江蘇廣電總台開辦了3個廣播電視“三農”節目外,13個市級台先后開辦了9個、62個縣級台開辦了85個相關欄目。其中,以播報農事新聞、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進程中新人新事新風尚的新聞專題類節目有23個,以傳播新觀念、寓教於樂、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為主題的談話類、綜合類、文藝類節目有13個,播出時段也基本符合農民群眾對收聽收看時段的訴求。[2]分析發現,這些欄目和節目,均以碎片化、動態性報道為主導,未能全面系統深入報道農民真實生活狀態,未能帶領觀眾深入農民生活的原生態環境之中,無法讓觀眾真切地體會到農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無法和農民形成心理上的共鳴。

各級電視台在反映農民日常生活問題上何以如此淡定、超脫而沒有熱情呢?原因大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出於對觀眾面的考量。數據表明,電視觀眾的忠實主體為城市居民,無論是上班族還是已退休的老人,無論是上學的孩子還是遠道而來的親友,一旦進入都市環境,都習慣於坐在電視機前,邊看電視邊聊家常。而農村固定觀眾的數量有限,且收看電視節目沒有規律。特別是作為農村中堅的主要勞動力,他們常年在外務工打拼,忙於賺錢,回到鄉村又忙著走親串友,聯絡感情,基本上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收看電視。那些花費大量時間收看電視節目的農民,差不多也都是收看反映城市居民生活內容的節目,是把城市生活當作“夢”來欣賞和追求的。以中國人民大學王琪延教授為首的生活時間分配課題組對全國城市居民生活時間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中國城市許多人每天在電視機前度過3個多小時,而農民平均每天收看電視不足1小時[3]﹔北京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稱,北京居民看電視的時間為2小時37分鐘,而農民收看電視的時間僅為1小時12分鐘[4]。雖然有報道稱農民收看電視人數比例達到56.2%[5],但能夠連續坐在電視機前完整收看電視節目的寥寥無幾,且以老人、小孩和無所事事者居多,“忙於生計”是他們無法坐下來收看電視節目享受電視文明的主要原因。

二是出於對傳播效果的考慮。盡管在作家筆下農村生活是“充滿生機”“豐富多彩”“幸福快樂”的,但事實上農村生活內容單一,較少變化,節奏緩慢,是比較單調乏味的。農民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頂風冒雨,不分寒暑﹔春種夏管,秋收冬藏,循環往復,了無新意。作為農村中堅和承載農村希望的青年農民之間的交往,即使是令人激動、充滿神秘色彩的愛情,亦表現得簡單純朴、平靜安詳,“故事”不多,難有波瀾,很難滿足電視媒體“講故事”的要求,更不大容易拍攝出懸念迭出、包袱連連、激動人心、令人叫絕的紀錄片,所以業內一般認為,拍攝農民紀錄片多半是吃力不討好,起不到應有的傳播效果。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