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6月10日,上海电视节的“白玉兰论坛”开讲,论坛的第一个分话题为“探索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行之路”,文章以此为由头,分析了目前国内电视节目模式从引进版权到自主原创的转型升级,列举了处于各个成长阶段的典型节目,并尝试总结了这些节目的成功要素,对未来中国原创节目的走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上海电视节;版权引进;原创节目
2014年6月9日,第20届上海电视节拉开帷幕,6月10日,电视节系列活动之一“白玉兰论坛”开讲,有关中国电视原创节目模式的探索成为该论坛的主题之一,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当下,《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韩国模式、《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欧美模式在中国的走红使得模式节目成为中国电视行业的“现象”。模式引进丰富了荧屏,提升了电视人的制作水平,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些许忧虑。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的电视节目如何实现“海外引进—本土化改造—自主创新—海外输出”的转型升级,是业界必须思考的实际问题,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一、目前我国电视节目的编播策略和创新机制
近两年,各档贴了“海外引进”标签的电视节目纷纷在中国热播,不断刷新电视和网络平台上的收视纪录。2013年更是被业内称为中国电视的版权引进年。据有关资料统计,该年每月都会有两档节目版权被引进到中国。一个卫视的节目火了,其他卫视便跟风扎堆,一时间同质化节目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尤以浙江台与湖南台为甚。一方面人们担心“江湖之战”会让两台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另一方面人们又期待它们在互争高下中再创收视奇迹。两台的编播策略和创新机制成为当下中国电视节目的典型缩影和优秀范例。1.《中国好声音》的海外版权引进和改造创新
提到浙江卫视的海外版权引进,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中国好声音》。其实在2012年的时候,全国排名前十位的卫视有一半以上购买了海外节目版权。但是《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让海外版权引进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当时有网友戏言,版权引进让中国的节目瞬间“高大上”,达到了“国际水平”。《中国好声音》由星空卫视旗下的灿星制作联合浙江卫视共同打造,作为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在中国的唯一正版授权被引进。《The Voice》系列节目以其独特创新的节目模式与实质性的超强影响力风靡全球,先后在荷兰、美国、英国等国家获得巨大的成功,不断地创造高收视率。《中国好声音》节目本身包含“导师盲选”“导师抉择”“导师对战”“年度盛典”四大阶段。[1]其实,《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不仅要归功于原有节目模式的成熟和新颖,还多亏了制作单位对该节目的本土化改造。最早《中国好声音》按照引进模式应该叫《中国之声》,但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节目对声音返璞归真的追求,遂取了一个比较朴素的名字《中国好声音》。这一变化看似事小,却更好地切合了中国的文化内涵,让受众在情感上更易接受。《中国好声音》的定位是“励志音乐评论节目”,所以四位导师也不像国外评委那么毒舌,非常平易近人、诙谐幽默,极具人文关怀。而竞争机制的引入,更是让导师“自我叫卖”,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优秀学员,大大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在《中国好声音》中导师与学员之间是一种妥协与合作的关系。该节目中的导师不再像从前节目中的评委那样与选手之间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因此在这一档节目里观众看不到导师与学员之间爆发冲突的场面。当然,与在电视上直播互吐毒舌、互相攻讦为卖点的其他节目相比,这档节目要“健康很多”。[2]在赛制上,《中国好声音》增加了循环比赛的次数和媒体评审团,这些创新都是节目组根据观众反馈做出的策略调整。另外,因为中国人在接受习惯上更倾向于故事性、情感性强的节目,所以相较于原版的《The Voice》,两季《中国好声音》不仅突出音乐的部分,还注重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节目成功确立了“小人物大梦想”的定位,宣传了社会正能量,让观众笑着、哭着、感动着。不过,当有观众质疑节目煽情太过的时候,节目组又及时做出调整,减少了节目的故事情节。这些经验,都不失为外国节目模式引入后的本土化创新。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