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近期媒体招聘启事引发的思考

王 敏

2015年01月05日15:0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业态正在发生极大的改变,新闻人才需求也随之出现不断改变,呈现出一些迥异以往的新特征。从业界需求变化反观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明显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脱节与危机,主要体现在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教育资源整合、实践渠道等方面,导致传媒市场出现结构性人才供需失衡现象。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教育;人才培养;跨界

回顾历史,新闻教育自诞生之际就伴随着这样一种争论:新闻是否只是一种“边做边学”的技艺?新闻是否需要大学来专门培养?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下来,演变为关于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人文教育还是技能教育的取向之争[1]。时至今日,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新闻业态本身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闻人才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因此,新闻教育理念再度面临新的转型和争议。

一、传媒人才需求正在结构性改变

2014年2月,一封《致未来的合伙人》的招聘信在传媒圈子里广为流传:这里有一个机会,或许你多少已经听说过。我们正在筹备一个互联网创业项目……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将为中国2亿投资者提供能够撼动资本市场的财经原创资讯产品;联手全美最佳专业投资网站提供上市公司分析报告;重金激励专业人士撰写公司价值分析及提供商业信息;为上市公司提供投资者关系服务等等。

为此,我们将组建一个全新的多元化团队。再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和编辑,我们只需要能够提供和确认独家消息的真正有人脉的期权记者和愿意接受魔鬼训练的年轻人。同时我们还将邀请大批来自金融、法律、财务、咨询、公关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加入——千万不要担心没有做过记者这种事情[2]。

这一招聘被称为“新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财经记者招聘”,出自上海报业集团筹备中的重磅新媒体项目“界面”。随后,界面又发起了一个面向在校大学生的新媒体记者培养计划,除了要求至少能保证一年的实习时间之外,其余要求都非常含糊:“金融、英语、新闻专业的同学融入会更快一些,其它专业也没关系;聪明、热情、勤快,玩社交媒体,永不停歇地热爱生活”。以往在媒体招聘启事中常见的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等的种种基本要求都没有。

那么,传统的新闻职业技能和素质还重要吗?界面已清楚地强调“再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和编辑”,“千万不要担心没有做过记者这种事情”。也就是说,是否新闻科班出身、是否有媒体工作经验,都不重要。他们只迫切需要两种人:一种是有资源能拿料的期权记者,不用自己写稿,只做消息获取和确认,拿期权和高薪;一种是年轻记者,能吃苦耐劳,全天守候在各种酒店会议会展等可能拿到消息的现场,随时告诉后台编辑。而这两种本领,前者是新闻学院培养不出来的,后者则根本无需新闻学院来专门培养。

这则招聘启事是近期媒体招聘广告中较为特别和突出的,但绝不是特例。在中央大力强调“媒体融合”,打造新型媒体集团的大背景下[3],一些大型的新媒体项目已拉开帷幕,比如同属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7月22日正式上线),北京的人民网、新华网、央视传媒,《21世纪经济报道》前主编刘洲伟领衔筹办的深圳前海传媒等,以及一些知名报刊培育的新媒体平台,都催生了大量的传媒人才需求。细品近期这些媒体项目发布的招聘启事,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一些迥异以往的新特征。

(一)传统的采编部门架构开始被打破,出现了一些新媒体特性明显的新兴岗位

比如界面的招聘包括运营、技术、营销和投资者关系四个事业部,其中运营事业部涵盖了传统的编辑部。澎湃新闻招聘“数据与可视化设计师”,其职责是与编辑、记者一起参与数据新闻的策划,完成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和大型互动产品的开发;《新京报》新媒体平台招聘“信息数据编辑”,要求新闻、统计或社会学专业毕业,有较强的数据梳理及分析能力,而其他岗位的招聘也都要求要“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凸显出新媒体特性。

(二)更加看重传媒人的“跨界”知识背景

以往从事新闻传媒业的人多是出自新闻专业以及文史哲等泛人文学科,而专业性很强的媒体则会特别强调某个单一的学科专业。而如今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跨专业人才需求剧增,尤其是跨文、理、工科的知识背景,比如,新闻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统计学、社会学等专业的“跨界”人才最受欢迎。

(三)社交媒体运用能力成为必备要件

从早期的QQ、msn、开心网、人人网到微博、微信等,玩社交媒体已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更是传媒人必备的技能。上海“观察者网”招聘时政新闻编辑时明确要求“对资讯感兴趣,喜欢刷微博微信,有通过网络、纸媒发掘、收集资料的热情,善于挖掘社交媒体上的有价值新闻,要求出众的资料整合能力以及时政敏感性”[4]。显然,运用社交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高效地整合新闻资讯,直接呼应了当前最热的“新闻聚合生产”理念。

(四)强调两端

拥有广泛人脉关系和信息资源的高端人才固然炙手可热,初出茅庐者也自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撇开种种唬人的新媒体技能与专业背景要求,做媒体最重要的依然是拼体力、拼耐力。不少的媒体招聘都体现出对能吃苦耐劳的年轻人的渴求。“积极主动、愿意自我加压,能够适应倒(夜)班工作”,甚至劝告“体质柔弱者慎重申请”。“做事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等依然频频见诸招聘要求之中。

二、新闻教育的危机与改革思考

新闻教育是否能够跟上传媒业的步伐,和媒体的需求“无缝对接”,为蓬勃发展的“融合媒体”提供足够多的、合格的人才,反观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脱节与危机,调整与改革迫在眉睫。

(一)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难以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当前,我国新闻学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主要还是根据传统的媒介分类,比如新闻专业主要培养报刊采编人员,广电专业培养广播电视采编人员,诸如此类,分类过细,大大减弱了学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同时,课程设置总体上围绕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环节,在媒体运营、营销、渠道等环节,以及新媒体方面的教学非常薄弱。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传媒间的介质差异正在被打破,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打破学科壁垒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界线,重新构筑新闻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媒介融合,美国很多新闻传播院校都已从单纯的研讨阶段进入了实验阶段。早在2003年,一项对美国300所新闻传播院校的调查显示,约有50%的院校已经根据媒介融合对课程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而同年对美国46所第一梯队的新闻院系的调查发现,有多达85%的院系已经开始推出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2004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开设了全世界第一个媒介融合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多种媒体技能的记者编辑,这样的记者编辑,可以“给报纸写个故事,再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而不是像以往明确地划分为报纸记者、电视记者等。近年来更明确提出要培养“全能型”记者的目标。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等,也都先后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媒介融合课程改革。

当然,要求一个记者精通所有的媒体技能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目标是如同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所说“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5]。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必须要具备“媒介融合”的思维与态度,以团队的方式工作,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而使用各种方式为他们制作不同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界关于如何更好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培养传媒人才的实践和研究也日渐增多。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首开媒介融合教育方面的探路之旅。2007 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密苏里新闻学院合作成立融合媒体实验室。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 IT 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2011 年上半年,浙江大学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并投入巨资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

从现有情况来看,尽管不乏成功的个案,但国内外高校在应对媒介融合方面都处于较为谨慎的起步与探索阶段,有些变革还只停留在课程设置上略有涉及,总体上缺乏科学有效的跨媒体培训平台和方式;而我国新闻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实践与理论脱节、培养目标较业界发展滞后的状况,在融媒体时代更加凸显。

(二)师资队伍总体上缺乏媒体工作经验

目前我国高校新闻学院普遍的现状是,招聘教师主要考虑是否有博士学位、是否毕业于211高校、是否具有高级职称等,科研成果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教师队伍尽管学历普遍很高,但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媒体工作经验,难以跟上业界迅速发展的节奏,难以把握新闻传媒领域的主流问题。

这直接导致新闻教学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即便是案例教学,也是照搬书上的案例,甚至是很陈旧的案例,纸上谈兵,隔靴搔痒,浅尝辄止。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媒体工作岗位上,会普遍感觉在学校没有学到有用的技能,还得作为学徒从零开始。跟非新闻专业的学生相较,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在这方面,美国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是个很好的参照。这个全美赫赫有名的新闻学院向来秉承务实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经验比研究经验更有助于新闻专业的教学。教师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媒体从业经验,其中一半的教师媒体从业时间达20年以上,85%左右的教师获得过各级各类的新闻奖项[6]。这样的教师队伍能够实实在在地把“做媒体”的感觉传导给学生,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新闻业务能力,而且能够为学生指明职业发展方向和媒体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盲目进入媒体行业,而后又倍感失望与迷茫的恶性循环。

下一页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