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不吐不快–守望“金话筒”的心语心得》 人民教育出版社著
晚报:现在不少港台主持人虽然普通话都说不利索,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播音技巧训练,但在台上也很玩得转,观众很买账,这让那些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情何以堪?
董浩:按说字正腔圆是基础,无论播音员还是主持人都应该做到,但目前我国广电事业发展太快,受众要求不断提高、更为多元化,有一些记者走到台前成为主播,也有曲艺影视演员可以跨界主持,在这种环境下,从观众的角度,主持人对播音技巧的掌握不再是最重要的标准,尤其对于突发事件的直播和一些综艺节目,能掌控全场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百花齐放总比只开一种花好。
播音主持艺术其实是包括朗诵、配音、播音、主持等专业细分的,对从业者有不同的要求,而在学校里学的是全面的。在主持人专业上,学校的教材确实有些滞后,而且因为缺少实践,在一些节目上确实不如那些从底层成长起来、长期摸爬滚打的港台艺人应变能力强。当然,从整体而言,不要认为播音主持艺术没了,而是对新需求、新业态的科学研究要更精细化,做到术业有专攻。
晚报:主持人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修为?
董浩:主持人这个行业,没有永远的星星,但会有永恒的学者。
做好主持人必须首先得是人,有文化,懂艺术,功夫在稿外。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就主持一个大型的艺术晚会,跟泰斗对话,在观众看来就是一个3岁孩子在跟80岁的老人说话。但如果你有一点修为,有一点接地气,观众看了就会舒服。
想做好主持人,还得多看书,诸如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力求成为社会学者,哪怕是闲书也好,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多积累不吃亏!崔永元就跟我说过,虽然做不到著作等身,但他一年所读的书可以与自己的个头一般高。白岩松、水均益等,他们平日所做的学习、思索、策划等,那些节目之外的功课,数量都是惊人的。
主持人还得是个好人。我们这一行的确离名利很近,能够坚守信念固然好,但人生的选择是自由的,没有谁能完全左右他人的意志。每个人都不是先天的圣人,都要逐渐地修为、度过。成长,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晚报:主持人要不要背稿?
董浩:要备稿而非背稿。作为主持人,机械地背稿就没意思了,但备稿是必须的,而且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在我主持过的一届数学邀请赛中,备稿时我从30道题中发现了两道有问题的,课题组教授说,你干脆和我回数学所上班吧。我当时一门心思就想先弄明白了才去主持,不然心里没底,怯场了或被参赛学生问住了,就误人误己了。
一档节目是多部门多人员合作的集体工作,编导才是一个节目的灵魂,他们要通盘考虑,给我们的台词脚本是渗透着节目主旨的。主持人只是这个节目的一个环节,即兴要有度,不能偏离脚本。如果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和有经验的主持人,对这期主题有什么独特的角度和理解,要事先跟节目组沟通,合理地融入节目。
晚报:现在主持人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您怎么看?
董浩:如果播音主持这个专业你认真学了,路就在你脚下。路不是越来越窄,而是越来越宽。谁说婚庆主持人不是主持人?如果没有进电视台,可以做一个婚庆主持人,甚至做一个婚庆公司,做婚庆主持人培训班,形成一个产业链。我每次参加朋友的婚礼都很折服,那些婚庆司仪不但有套路,还有很多临场发挥,该煽情煽情,该娱乐娱乐,尤其主持一个大型的婚庆活动,能把在场人员都调动起来,那是真功夫。除了主持人,你还可以去配音,去办普通话培训班。
播音主持专业让人终身受益,比如我老师齐越的另一得意门生张邦栋,在原国防部外事局任司长的时候,多次在重要场合以标准的普通话和雄浑的声音完成任务,展现了我们民族自豪感和大国军威,要是说出来一口浙普川普,就滑稽了。由此看来,国家新闻发言人、企业领导、教师,都是需要借这门艺术来更好地表达思想的。
晚报:您书里写了很多电视台内幕,其他主持人不敢写的,您想通过这本书传递什么?
董浩:写这本书,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我的手稿很厚,只要有时间就写,很多部分都是在旅途上完成的;只要有纸就写,包括飞机上的呕吐袋……终于交稿的时候,我泪流满面。
也许是老了,也许是太爱我们这一行了,老是唠唠叨叨,千叮咛万嘱咐的意思。我掏心掏肺写的这些内容都是正能量,留给年轻的我的孩子们。愿我写下来的这些许文字,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使我们在主持人岗位上奋斗的年轻的朋友们,能更加主动地面对工作,把快乐和欢笑奉献给大家。
这也算是对当年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生命教授过和影响过我的齐越先生、董行佶先生、孙敬修先生、张颂先生、夏青先生、毕克先生、孙道临先生等那些已故的我国著名语言艺术大师们的一个交代和一份由衷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