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2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解困新闻”的精神实质【2】

牛光夏

2015年01月21日10:12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解困新闻”与“公共新闻”和民生新闻

如果对世纪之交前后的新闻传播的历史进行梳理,会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于美国兴起的声势浩大的“公共新闻”运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解困新闻”理念在其中的渗透。这场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Jay Rosen教授,他被公认为“公共新闻”运动的学术领袖。他认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观点中就有对于新闻报道要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强调,如“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认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④

从新闻实践的层面来看,“公共新闻”倡导新闻媒体对报道客体的积极介入,主张记者到社会公众中去,发动和组织讨论,进行民意测验,建构公共论坛,力图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公共新闻”的理念与做法与西方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倡导的“客观公正”、“中立平衡”的新闻传统似乎是不相符的,它的这种做法在美国也曾受到一些批评和抵制。但纵观西方自20世纪以来在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公共新闻”理论及其指导和推动下的新闻实践吸收了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关于新闻自由和新闻界社会责任的思想遗产,它是美国新闻传播界对社会责任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之一McCombs教授也认为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区公共生活的健康发展负有责任”。

而国内近十几年来非常红火的民生新闻也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解困新闻”的理念。民生新闻最早出现在以社会新闻为主导的都市类报纸和各地的晚报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电视新闻中出现了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关心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的新闻,但尚未形成规模。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创办后,《1860新闻眼》、《拉呱》等众多此类电视栏目在各级电视台相继开办,“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⑤成为这类新闻从业者的最高理念,以为观众服务、帮观众解忧为节目宗旨,关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一度形成民生新闻的热潮。“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样式,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关于新闻体裁的专业性概念,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⑥这种价值取向使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主持人以“帮主”、“帮办”自称,担当起了调解员、裁判员甚至法官、“救世主”的角色,如帮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讨薪,为购买劣质商品的消费者找商家协调,造成媒体越位现象。这类事件经媒体公开传播被放大,以致有的受众有了“有事找媒体,帮忙找记者”的心理,媒体疲于应付此类性质相似的新闻线索。这也使得民生新闻在一派喧嚣的娱乐化背后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引起了社会的批评和业界学界的反思。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市场的诱惑,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已经模糊,新闻有堕落到以媚俗与消费主义为指征的通俗文化领域的危险,“日益失去符合专业主义原则的新闻话语所应当具有的理性和批判精神”。⑦目前,如何改进和提升处于困境中的民生新闻已成为各家新闻媒体的当务之急,西方“公共新闻”和“解困新闻”中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解困新闻”与正能量传播

从根本上来说,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和组织信息流通的手段,是基于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在新闻业发展的历史流变中,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社会制度和媒介属性如何,都会有一个永恒的追求贯穿其中,那就是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既是新闻人的职业追求,也是社会公众对新闻人的期盼,同时也是新闻业发展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所以,传播学者陈卫星这样断言:“有关新闻传播的学术史告诉我们,在历史上能够被沉淀下来的有关学术思维都是和当时所思考的传媒的使命、责任及其功能相关的。”⑧

而“解困新闻”坚守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以更理性的态度,更强调新闻报道的功能和效果,它远离媒体商业和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专注于一个目标——于社会有益、以正能量传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正如《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首任“解困新闻”的编辑Karen Lin Clark所说:“我的任务是提供希望……除了提供信息还要给予帮助和希望。”⑨而在开始做“解困新闻”特写之前,这家报纸所写的新闻故事关注的是少年吸毒者的数目及拿枪攻击他人的孩子的数目,而很少涉及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及他们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努力。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解困新闻学的目标,是要替饱受各项问题困扰的芸芸众生带来希望和帮助,但采访内容不是权贵的美言祝福和空泛期望,而是根据事实和经历,报道有助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真人真事。也只有实事的报道而非空泛的宏论,更能说明问题症结、改革措施及阻力所在,从而鼓动人心,引导社会。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从以上对“解困新闻”的精神实质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理念追求与我国当前在思想文化战线所倡导的“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如影随形。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新闻传播中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为一些正困扰人们生活的社会问题和痼疾提供解决方案的新闻报道。正能量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最好的助燃剂,任何一个时代和国家制度,都需要榜样的力量。典型报道长期以来是我国新闻宣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手段,我们的新闻媒体应大力报道致力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开拓创新并做出贡献的社会企业家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彰显其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当然,暴露问题的负面或批评性报道能够给人以警示,能够让一些错误和偏差得以曝光,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解困新闻”可以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注释:

①黄英琪:《社企媒体“言论自由行”:为新闻找答案》,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220/21498.htm

②Susan Benesch, “The rise of Solutions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Mar/Apr98, Vol. 36 Issue 6, p36~39.

③Many readers …and conclude that journalists are just misanthropes.见Susan Benesch, “The rise of Solutions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Mar/Apr98, Vol. 36 Issue 6, p36~39.

④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1期

⑤谢勤亮:《用平民意识来做我们的新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传媒中心副总裁景志刚访谈》,选自朱羽君 高传志:《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⑥滨州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殷炳明:《关于民生新闻的思考》,http://www.bzcm.net/node/2009-11/06/content_21402.htm

⑦潘忠党 陆晔:《成名的想象》,《新闻学研究》,2002年,总第71期

⑧陈卫星:《新闻传播理论创新的媒介学思考》,《青年记者》,2014年6月上

⑨“My task is to provide hope …not only information but help and hope.”Susan Benesch, “The rise of Solutions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Mar/Apr98, Vol. 36 Issue 6, p36-39.

⑩黄英琪:《社企媒体“言论自由行”:为新闻找答案》,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220/21498.htm

上一页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