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新闻网站面临着新闻生产方式转变的契机,从摘编为主转变为原创为主,从线性传播向多向传播转变,最终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不可否认,地方新闻网站这些年也在努力改变新闻生产的模式,但由于没有记者证,自身的采编力量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新闻网站都是以复制的方式来进行重复的生产,互联网的特性在日复一日的简单复制中丧失。纵观地方新闻网站,或多或少地带有这样的流弊:(1)内容同质化严重,新闻网站大都是以“国内”、“国际”、“体育”、“娱乐”等来划分频道,林林总总,一网尽收,这无异于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只不过是以海量的信息来代替了纸媒空间的不足而已。(2)忽略了用户思维,习惯于“我说你听”的传播模式,没有强化用户参与生产内容。由此产生的直接问题是,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进行SEO(搜索引擎优化)和推广,IP(访问者)、PV(页面浏览量)的指标是提升了,但并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屌丝”,也没有有效用户的积累,造成营销举步维艰,以致产生了“不办新媒体是等死,办新媒体是找死”的悲情感叹。
这些流弊的根源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没有记者证导致自身采编力量的薄弱,也是原因之一。
新闻网站采编人员有了记者证,就意味着新闻网站可以按照互联网发展的规律,以互联网思维来打造自己的采编队伍,用大量的原创内容来打造自己的产品。
目前,手机客户端是新闻网站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但一些新闻网站从业者沿袭了传统媒体的思维,得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无线延伸”的错误认识,结果可想而知。海口网于2014年7月开通了手机客户端“无线海口”,内容都是从海口网、海口晚报等媒体复制粘贴上去的,没有自己的原创,“无线海口”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海口网的移动版。这种教训是十分深刻的,相信不会只是个例,而有了记者证,新闻网站完全可以配备专门的采编力量,从原创着手,强化用户体验,做好APP产品。
第三,新闻网站面临着队伍建设提质的机遇,从而推动运营模式转变
新闻网站的从业人员包括采编、技术与营销(运营)三大类,媒体的属性决定了新闻网站必须把内容当作主打产品之一。可以说,不管渠道如何变化,形态如何多样,内容建设仍然是新闻网站发展的基础,因此,采编队伍的建设理所当然成为新闻网站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但是,新闻网站以前一直面临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网站记者的门槛过低,标准不一,造成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或许是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不少地方新闻网站对网站记者贴上了传统媒体记者的标签,按传统记者的评价体系来评价网站记者,有的甚至是在大规模的招聘中,将传统媒体用不上的人安排到新闻网站,显然,这类网站记者要想在原创内容上有所创新有所斩获,几乎很难,至少是跟不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步伐。二是由于记者证的制约,采编队伍出现了“重编辑、轻采访”的现象,畸型的结构,不利于新闻网站的队伍建设,加上大量的编辑自觉不自觉地被传统媒体同化,采编队伍出现了“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团队作用很难发挥。
当我们迈入Web2.0时代,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媒体勃兴,“公民记者”大量涌现,已经形成了新的舆论场。在这种多元的复杂舆论环境中,记者的专业作用更显重要。在新闻网站核发记者证之后,可以重新定义网站记者,网站记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记者,还应该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时代记录者,能把握新闻传播规律与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全媒体记者,而且,网站记者同时也应该是新媒体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可以促使其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强化用户体验,努力创造出“让用户尖叫起来”的产品。
一言以蔽之,新闻网站抓住这三大机遇,可以实现一次质的飞跃。而新闻网站的做强,并不意味着从此摆脱传统媒体;恰恰相反,做强新闻网站正是媒体融合的题中之义。(作者为海口网总经理、总编辑)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