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实践教育重在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了解近几年新闻专业学生在地市级媒体的实习情况,访谈了媒体、学校、学生三方相关人员,结合新闻专业特点及新闻实践教育的必要性深入剖析新闻教育现状,引发对新闻实践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就新闻实践教育改革对策及培养新闻人才提出浅见。
关键词:实践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出路
每一年的寒暑假都有大量实习生涌入媒体实习,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没有采访经验、稿件缺乏新闻点、报道形式老套等等。他们独立采写的稿件很难被媒体采用等,这促使我们学界和业界对新闻实践教育反思。
一、新闻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新闻专业学生在正式上岗前必须通过媒体平台进行严格的新闻实践教育,这是由新闻本身决定的。专业的新闻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并能鉴别其新闻价值。其实,许多实习生并不乏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他们缺的是专业素质和善于发现新闻的能力。“他们不是鹰,翱翔时就在寻觅,随时准备扑向目标;而像是长嘴水鸟,一直在等待,直到食物流入嘴里。” ①这种寻觅、随时扑向目标的能力,即常说的新闻敏感性,也即能够敏锐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异常并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这需要注重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即权衡受众对新闻需求程度和信息本身对公众的受益程度。这种能力只有在具体的新闻实践锻炼中才能实现。
二、新闻教育的现状
(一)新闻传播专业规模膨胀
随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教育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年~1999年间增加了58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年~2004年,又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70个;2005年已有661个,即新增202个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24个。各地各校过高估计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新闻学类专业点开始了“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盲目扩大的发展态势。②截至2014年,中国新闻教学点已经达到1080个,在校学生超过23万人之多。在最近教育部公布的15个就业困难的专业中新闻专业榜上有名。
(二)教学团队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博士相继走上了教学岗位,提高了新闻传播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这些学院派教师很多缺乏新闻实战经验,在课堂上只是“纸上谈兵”,停留于专业知识层面。以笔者所在的玉林师范学院为例,目前在职的13位专业教师(另,仅聘请1位媒体兼职教师),均为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教师,教师缺乏实践基础,教学中缺乏具体的实例及应变技巧,对业界前沿的了解和关注非常有限,这是多数地方新闻传播院系存在的普遍现象。近年新闻传播名校情况有所改观。
(三)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脱节”
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是现在新闻教育最大的问题,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新闻实践。新闻传播专业教材多在新闻理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即使是最新出版的教材,很多记者编辑认为其理论解释难以适应新闻实践的需求和最新变化。新闻理论滞后可能导致学生虽然掌握课本中的理论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但一到实际运用则手足无措。
新闻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媒体的报道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千差万别,相对静止的新闻传播理论难以指导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实践。同时,新闻教材喜欢刊用高级别媒体发表或获奖的案例作品,尽管编者本意是想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却有高出学生接受能力之嫌。这些高大上的案例都是新闻作品中的极品、精品,一般老记者都难以望其项背,何况是刚接触新闻的大学生,多数地方高校学生毕业后就业于基层,地方媒体的优秀作品可能更适合他们。
(四)课程设置欠妥
课程设置过分侧重专业知识教育,在专业教师紧缺的地方高校,常常不是根据专业而是根据老师开设相关课程,对人文、社会学及自然科学等课程重视不够,即使偶有设置,内容也很浅显。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传播科技应用,着重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这容易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审美修养不高,对其它学科了解甚少,缺乏深度报道的厚实基础。
三、新闻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被动接纳实习生
近几年,新闻专业的学生到各家媒体实习的人次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媒体竭尽全能吸纳实习生,有的甚至出现实习生比记者多的情况,一些媒体不得不错开实习时间安排。就广西玉林的几家媒体看,实习生人数每年剧增,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分布上看,电视台的实习人数较多,日报的其次,晚报的相对较少。学生去电视台实习,可以扛设备,拿采访话筒,帮忙记录文字,协助整理采访资料等,成为记者的“助理”。但是,许多媒体接收实习生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仅是安排记者指导他们完成实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和发稿平台,没有从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去主动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后备人才。
(二)实习生独立采访成稿难
实习生心态普遍浮躁,很多实习生一到报社就急着想去采访,但采写的稿件多被“枪毙”,激情常受挫。根源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新闻,所在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此外,不少实习生为了添加择业筹码,常常到处联系实习,甚至不惜逃课成为实习单位的编外人员,他们急功近利地认为只要多实践就能增强自己的能力。新闻传播虽然重实操,但也需要理论知识支撑,这已为业界所证实。
据调查,玉林三家媒体近5年接纳新闻专业的实习生有300-400人,最终能留在媒体工作的不超过10人,根本的原因是业务不过关。很多编辑记者都称赞新闻专业的实习生能力明显比其它专业的强,他们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形式和框架,采写上手快,但普遍存在一个致命问题——主题或内容没有“新闻性”,这既有专业任课老师的原因,也有实习生自认为“掌握了新闻理论知识就等于成为了记者”的错误观念。缺乏实战经验是实习生难以独立采访成稿的重要因素。
(三)实习效果被过度放大
新闻专业实习生都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发稿任务,但仅凭发稿数量评定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够科学。近几年实习生的发稿任务不断提高,甚至达到20-30篇/月,这个任务量甚至超过了正常记者。大部分实习生刚进媒体不久,还不具备独立写稿能力。媒体为了抢时间发稿,很多任务基本由负责记者完成,“越俎代庖”现象时有发生,实习生的采写能力没有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外,由于记者数量有限,一名记者带几名实习生的情况也很常见,实习生写稿质量不高,让记者非常头疼,这一切让实习效果被过度放大。
(四)专业实习指导未能同步跟上
新闻专业实习生分散各地各媒体,学校和媒体建成实习基地后,实习生统一安排后多自行跟班实习,校方无力派出教师跟踪指导。他们的实习效果常常取决于媒体或实习指导老师对他们的要求程度,实习生遇到要求严格老师、采写任务重等常常会选择不打招呼走人,这对校方推荐后续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也有学生在实习期间或多或少存有“耍大牌”“找工作”等想法或动作,对专业实习收获采取顺其自然态度,通过专业实习提升实习生专业技能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