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管理,合理运作
1.做好“形象工程”,迸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活力
微博、微信的页面主题、皮肤、背景设置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融入,也可将大学生青年的个性特点融入页面设置;逢节假日或是国家级重要日子可调换主题与皮肤设置,紧跟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发展与理论研讨态势。在微博皮肤两侧设置党的相关理论研究部门的链接网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践行留言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加载等元素。
2.丰富新媒体内容,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声
新媒体内容需有容乃大、分类明确、实用性强,应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涉及到的中央精神、媒体评论、理论整体动态与前沿、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大学生、图书视频资料等内容。新媒体内容发布频率要适度适当适时,每次微博或是微信内容最好形成一定的格式发布;在微博、微信内容语气上应贴近大学生、切忌官腔;适度打情感牌,将无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富于人性化、亲民化、青年化、创新化的方式用有限的字数传递出来,受众学生在轻松便捷的方式中吸收有效的价值观。
3.编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刊,建立微博矩阵,实现微博同步
微刊不同于传统的纸媒或是网站,它的对外性远大于纸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可以被创建微刊,将《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传统纸媒的电子版及时导入微刊之中,扩大价值观念影响力与渗透力,跳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框框。建立强大的微博矩阵,第一类为《人民日报》、央视等官方微博、其他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博,第二类微博为积极践行者、最美榜样等模范人物的微博,这些微博足以形成一个强大的微博矩阵有机体,互相关联的微博会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起到促进的作用。
4.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保障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必须建立安全有效的四级网络巡视员制度,净化网络内容,规范网络环境,监控网络动态,及时发现,及时纠偏,防范新媒体弱势显现。具体包含四层架构:学校层面,思政工作对口部门负责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正常维护和巡视;院系层面,由院系主抓学生工作统筹院系网站建设的专业教师,负责院系网站、教师微信群、教师微博等多媒体平台的巡视和维护;班级层面,由辅导员统筹各班班长、微信群主、微博博主在内,负责班级微信圈的维护和巡视;学生层面,由各班宣传委员负责学生个人网站、微博、微信的巡视。通过各个层面互交巡视,可基本筛查和过滤新媒体载体上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不良信息。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拉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与大学生的距离,能够让大学生走出思想桎梏,摸清社会时代脉搏,厘清人生发展思路。新媒体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而言是一个零成本的对外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生辉。无论新媒体时代怎样迅速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只有不忘初衷,“诚于心,而形之于外”,才能在纷扰与宁静中、在现实与虚拟中奏好思想教育的双重奏,让微博、微信等窗口尽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微文化的柔性魅力,让新媒体这个网络平台凝聚来自于高校内外的微力量。(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陈哲.巧借新媒体优化培育路: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新闻研究导刊,2014(9)
2. 胡剑慧.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以新媒体传播正能量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3)
3.杨美勤.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界,2014(2)
基金项目:新媒体平台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角色转变 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4-11A-11)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