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范围经济视角下的媒体融合【3】

——无锡广电新闻中心的实践探索

华琦

2015年03月09日13:4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四、面临问题及解决对策

难点一:融合&分工的矛盾

问题:融合会否消灭分工?融合能否提高效率?会不会降低专业化水准?

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出现了分工。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化、专业化,由此带来效率的提升。而作为分工的反向运动——融合,能否提高效率或更有成本优势,至今尚无明确理论依据。

在新闻中心媒体融合的操作实践中,最显见的融合成果,也是曾被寄予厚望的全媒体记者,除了在某些重大场合,比如远赴伦敦奥运采访、在重大突发现场大显身手外,在日常的新闻运作中,或因个人能力参差不齐,或因工作强度太大,一人兼多职的全能记者并未如期出现。前期采访大多还是采用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组档外出、各司其职的模式。而且,在融合初期,广播记者新闻产量较之前大幅减少,也让人怀疑媒体融合的效果。

对策:多手段鼓励“全能记者”,编辑部分工细化专业化。

分工和融合究竟何解?胡永佳在《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中提出,产业融合并不是取消分工,其实质是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当融合与分工处于同一层级时,此消彼长,为对立关系。但在不同的层次,融合与分工可以同存;而且,融合在消灭了本层次分工的同时,往往会带来其他层次更多的分工和专业化。

有了这个理论,新闻中心媒体融合与分工的矛盾即可迎刃而解:广播、电视、新媒体实现融合并不是要取消分工,而是让分工在内部进行——有些层面要分,而有些层面要融。究竟是哪些层面能分,哪些层面能融?显然,要取得范围经济的最大效益,为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应该尽可能鼓励各个媒介在新闻采集这个层面进行融合。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加以克服:调整内部考核机制,运用收入杠杆,鼓励记者一体多采;加大前期岗位的轮岗力度,加快部门之间的流动,让记者熟练掌握广播电视各项技能。

至于因前期融合而受到影响的专业化水平则由后台体系弥补,即编辑部层面的内部分工必须深化、细化和专业化,培养一支专家型的编辑队伍,每位编辑对本媒介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掌握,在这基础上实现协作共享,建立统一的新闻共享平台。有融有分,融了再分,才是“前端采集一体、终端发布多元”的要义所在。

难点二:个性&共性的关系

问题:不同媒体怎样实现快捷共享?又如何体现个性?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媒介融合可以进行各种形态的信息传播,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相互渗透,媒介与媒介之间原先不可替代、泾渭分明的特性和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但在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多种物种与样态之间要达到一种相互制衡的结构状态,才是健康良性的生态系统。事实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一般化的信息已经非常容易获取,个性化需求成为影响人们选择渠道的重要因素。

在媒介融合下,多样趋同的传播样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媒介系统样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协调性。而且,为追求融合的效益,在这进程中有可能以牺牲较弱势一方的媒介特性为代价。比如,在广播与电视两个传统媒体的融合进程中,广播由于得不到重视和充足的人力配备,往往会照搬电视的新闻稿件,由此带来新闻稿件发布的趋同性,以及广播特性的缺失。

对策:统一生产工业化、标准化组件外,须嵌入自身核心部件,实现多元组装。

就工业经济而言,范围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成因是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从而增加生产批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些批量化的工业组件构成了产品集群的共性。

对于传媒产业来说,融合产生的批量化工业组件即是全媒体记者一体化采集的新闻快讯类产品,最新、最快、最及时的报道。但在提供共性新闻产品的同时,按照分众化传播理念,还要通过个性化的新闻产品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在全媒体生产流程中,可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一是让这些组件能够适应不同形态的媒介要求,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二是能根据各个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

同时,各媒体要大力倚仗编辑的力量,生产自身的核心部件。这些核心部件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更详实的背景链接,是数据解读,是图片,是音效,是不一样的观点,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但说到底,核心部件就是人,是强大的多媒体生产平台中的“大脑”——编辑。对于媒体融合状态下的编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后期加工转为提前介入,从新闻生产线上的后道执行者转换成为前后道生产的指挥者,对新闻进行策划,开出采访菜单,指挥记者前期采访,全程实现对记者的“后台支援”。

难点三:最大规模&最佳规模的选择

问题:规模是越大越好吗?如何确定最佳规模?

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都存在着适度规模的问题。

一般而言,企业越大,支付的工资越高。根据美国统计署的数据,超过500个雇员的公司,其工资水平比小公司平均高出35%。其次,企业规模越大,对员工的激励就越困难。信息在各个部门间的传递容易失真,从而增大生产、管理、决策的交易费用,导致决策失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将越来越复杂,信息的交流和对员工的激励越来越困难。

所以,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有时规模大反而会增加有效管理的难度,增加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范围经济也是同理。

范围经济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媒介融合并非只是想打造一个看上去庞大的传媒帝国,更深层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和利润率。需要注意的是,追求范围经济所导致的传媒组织的规模必须适度,必须综合考虑技术、市场和管理各方的制约因素,将融合规模控制在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否则管理成本过高会危及传媒组织生存。

总而言之,媒体融合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正在进行、不断探索的过程。很多融合还处于较低层次,只对各种资源作简单的叠加,并未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但是,我们相信,媒体深度融合后迸发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新赢利模式等,必将给传媒产业带来革命性的飞跃。

(作者单位: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新闻中心)

上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