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笑傲江湖》:武侠剧的颠覆与变异【2】

蔡坚

2015年03月09日13:46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二、后现代武侠的变异

(一)“侠”与“江湖”的消解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最重要的是要将主体性消除,解放现代主义布控下的单元个体。这意味着,后现代武侠首先要做的是打破传统武侠中的主体,及武侠的核心“侠”。

侠,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武侠文学的源起,可追溯到先秦史书中有关侠、侠士的人物特写,而狭义的根本是一种入世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在,生死以之”。要打破传统武侠的主体,便要打破主角作为“侠”的身份和精神。

后现代视域下的新武侠时期,主要是利用赋予主角职业和打破“江湖”的方法来将“侠”的身份剥离,而这种方式也常常形成一个固定的写作模式进行一次次的复制。如在网络武侠小说作家中声誉极高的唐家三少,他的作品往往不将主角放置在脱胎于现实的江湖世界,而是自成体系地构成一个“想象中的大陆”,在这片大陆上的“侠”并不是侠士,而是一群对抗邪恶势力的特定的职业从业者,如《斗罗大陆》中的魂师、《绝世唐门》中的“骑士”。传统意义上以“侠”为职业的主角成了有特定身份的职业者。这方面,台湾的网络作家九把刀更是另辟蹊径创作了都市武侠系列。这种方式下,“侠”的身份被淡化,侠义精神成了代代相传的职业规范,武侠的主角彻底丧失了“侠”的光辉。

在金庸武侠剧的翻拍过程中,这种消解“江湖”的方式并不适用,文本和前作的江湖背景已经深入人心,一旦消解就彻底失去了翻拍的前提。在这样的情况下,翻拍者用巧妙的方法将“江湖”淡化。《新笑傲江湖》刻意将“江湖”概念淡化,直接的手段便是打破前版中恪守的江湖规则,将江湖世界变成主角个人成长的背景。主角成了在江湖中成长的人物,他们不再是简单地随着江湖的变动而牵扯命运,翻拍者们开始注重创造主角们的“前世今生”,将主角的个人养成过程扩大化,而将江湖与个人命运的牵连削弱。在这样的操作方式下,虽有江湖,却已非江湖,主角虽仍是侠士,但更多的是一个在练就神功、追求爱情路上成长的个人。

这样的去江湖化设定,使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简单,主角的追求也变得更加纯粹。故事成了“勇者斗恶龙”般的打怪升级过程,和“美女配英雄”的童话情节。这样平面而简单、毫无深度的武侠人物成长故事,就像RPG游戏一样,变成了单纯的升级与爱恋,浅显而无深度,更加符合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二)对消费的迎合

从TVB版本到大陆央视版的金庸武侠剧翻拍,处于市场经济刚萌发的时代,消费社会的雏形带来了对精英理念的摒弃和消费概念的萌生。在这个阶段,金庸武侠剧里的“武”与“侠”的精神被弱化,而代表着男性与女性魅力的视觉化消费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突破小荧幕,真山真水拍摄,带有弱浪漫主义风格的央视版金庸武侠作品必然超越TVB版得到成功。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电视剧发生了变化:消解意义而张扬欲望,反对永恒而酷好当下,弃置精神而嗜谈本能。本能与欲望成了最大的消费对象,无深度而炫目的刺激成了刺激消费的筹码。在这样的时代下,如果武侠剧不能追随消费主义浪潮,必然会被电视市场淘汰。电视剧制作多选择“性”与“戏谑”,武侠剧也只能以“暴力美学”和“裸露之性”吸引受众了。

于正采用了颠覆的做法,将令狐冲和任盈盈原本美好而跌宕的爱情故事打破,将任盈盈制造成一个观众眼中的“小三”形象,极致地描写东方不败的爱情追求,最后再将这一爱情打破,以满足消费主义影响下观众追求爱、又不信任爱与美好的心态。很多媒体评论于正在《新笑傲江湖》中展现的这一段爱情是“虐心”之恋。正是这种不求深度、又不断骚动人心的“虐恋”,在一片骂声与叫好声中为《新笑傲江湖》赢得了成功。

如此这般,武侠精神在消费主义的作用下已经消解殆尽,迎合大众视觉与情感迸发的颠覆成为消费主义下的武侠剧新貌。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上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