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新闻出版业只有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才能实现跨越与发展。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是进一步巩固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主阵地、主力军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目前,新闻出版业已经具备了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的思想基础、技术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但也存在资源聚集度不高、行业信息数据体系不健全、技术装备配置水平不均衡、对新技术与新标准的应用不充分、市场盈利模式不清晰、高端人才极度缺乏等问题。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精神,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的要求,推动新闻出版业健康快速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在两年前启动了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报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2015年的工作重点。
报刊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基本现状
据现有统计数据,在传统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中,报纸出版单位1915家,期刊出版单位9877家,占传统新闻出版内容生产单位总数的91.9%。为此,报刊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关乎整个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责任十分重大。虽然报纸出版进入数字化时代较早,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程度和信息化水平较高,开展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也相对优越,但由于受到内容时效性强、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以及“发行+广告”这一单一商业模式等因素的制约,传统报纸出版遭遇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生存发展面临空前压力。2014年前11个月报纸广告营销收入较2013年下降17.7%,业界对报业“寒冬”已至的说法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期刊业也遇到了类似困境。相较于报纸,期刊出版由于周期更长,内容资源积累有限,阅读率持续下滑,加之数字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在数字化网络化冲击面前就更为脆弱。面对这一现状,报刊业别无选择,唯有顺应趋势和潮流,主动求变,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融合发展,才有可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重新赢得市场的认可和舆论引导的话语权。这是大势所趋,既不能无视,更不可违逆。
虽然报刊业正经历着“寒冬”的考验,但其中也不乏“暖流”的涌动。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由于较早地谋划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并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不仅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还极大地提振了业界的信心。在报业集团部分,就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跨界多元化运营以及传媒梦工场的创办,上海报业集团“澎湃”和“界面”的异军突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重庆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运营等;在单体报社部分,也有语文报社有限责任公司、今日女报社、佛山市陶城报社出版有限公司等专注特定领域和目标受众,进行了相当成功的探索。在期刊领域,则涌现出中国激光杂志社、湖南教育报刊社、课堂内外杂志社、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等一批在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不俗业绩的企业。上述报刊单位的成功实践,无不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传统报刊业利用自身经年积累的优质内容资源和品牌公信力,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渠道和技术手段,通过勇敢的实践探索,完全能够成功走出一条数字化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其实开拓这条发展道路,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更是传统报刊业面向未来并赢得未来的不二选择。
总局推转型的主要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中央专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要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确保导向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那么,总局主导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与中央要求的融合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转型升级侧重于传统媒体的自我救赎、脱胎换骨,是强身健体、苦练内功;融合发展则侧重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发展,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转型升级是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即没有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就难以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所以两者之间应该是前提和结果、基础和目标的逻辑关系,同时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有机统一关系。目前,报刊业在新媒体业务发展方面基础相当薄弱,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不遗余力地推动传统报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最终实现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为此,总局在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实施了若干的重要举措。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