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号之独特魅力?
周劼人
本文中,我结合自己开设的母婴育儿类微信公号“娘娘说”(微信号:nianiashuo)的经验来谈谈体会。媒体人为所在媒体工作,和为自己开设的公号撰稿、运营,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阐述:个性、潜力、界限。
关键词一:个性
两个身份之间最大的区别便是——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
媒体往往是指公共媒体机构,其具有稳定的价值观,成熟的工作流程,严密的审稿机制,对媒体人而言,这意味着非常强的“规定性”。因而,在操作具体内容时,无论媒体人自身是否认同媒体机构的价值观,其最终输出并得以面世的作品,一般都会有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媒体人自身的个性从属于、服从于机构的属性和定位。而自媒体的一大特点便是“个性化”,无论其公号定位还是具体内容,都具有鲜明的个体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种魅力吸引粉丝订阅。因而,媒体人在为自己运营的微信公号制作内容时,会更张扬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关键词二:潜力
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行业分类和关注范围,再加上其公共平台的属性,导致其无法涵盖所有的社会需求,也不能满足全部媒体人的个体诉求。而自媒体则不存在这些方面的限制。
结合我的个案来说,“娘娘说”是一个母婴育儿的公号,主打“科普”牌,主要涉及医学和心理学科普知识。因为怀孕对一个个体而言,是生理状况的重大改变;对这个个体和所处的家庭而言,则还有情感、结构、关系等生活状态的改变。前者往往需要医学知识的支撑,而后者则往往涉及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由于我身边有大量医学界、心理学界的专家朋友,而我对这两个领域又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可以结合自身怀孕分娩的经历,把遇到的问题当成故事写出来,再请专业人士做对应学科内专业的分析。寓教于乐,情真意切,粉丝的反馈是“既接地气又高大上”,所以吸引了一批处在相同人生阶段的读者。
我以每周一篇,甚至更高的频率来写与孕产相关的医学和心理学问题,遇到相关热点时,则随时发稿。试想,有哪一个现有的媒体机构可以给我提供固定的发稿空间?即便是所谓的开设专栏,也很难做到有稿即发、即时互动吧?更何况,在为媒体机构工作时,这些我最有兴趣的话题,或是过不了选题标准,或是轮不上我来写,或是写出来的内容不符合发稿标准。但微信公号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因此它常常能让同一个媒体人,在选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上,都产生巨大的拓展。
并且,媒体人长期浸润在行业中所获得的职业理性和专业精神,可以帮助其操作的自媒体内容更符合传播规律。比如,相较医学和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我可能更懂得如何借助社会热点话题挑选题(比如姚贝娜去世时讨论孕期乳腺癌的问题),如何在行文安排、图文配合、标题设置上抓住受众的眼球。
因此,媒体人自身的潜力,在自媒体平台的包容下,在专业性的帮助下,往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三:界限
媒体人在自媒体上张扬个性,需要意识到“传播”和“传名”的区别,更要厘清媒体人和自媒体人身份的界限。
传播,是为了传播思想、知识、见解;但传名,则一切为了出名,哪怕以出位、出格作为手段。一方面,微信公号存在巨大的商业化潜力,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诱惑;另一方面,随着运营公号的影响力日渐增强,运营者的名声也会随之提升。这时就要更加注意区分“媒体员工”和“自媒体人”这两种身份。在公共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上的行为、尺度等,都要明确地区隔开来。更重要的是,职业行为和非职业行为,其实无法完全分开。特别是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职务身份也会被更多的公众了解,从而使职务行为更容易被关注,“知名自媒体人”很容易转化成“知名媒体人”。
此前不少通过微博成名的媒体人,成名后在供职媒体的言行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转变。仿佛自媒体带来的“名气”,成了他们言行的“保护伞”。而如今,媒体人运营微信公号,在微信公号上的所作所为,也要照顾到自己公共媒体人的身份,要有社会责任的担当。所谓社会责任,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讨论任何问题都要基于对社会现实所处阶段的准确判断,既不超前——脱离国情现实和发展阶段,也不守旧——一味固守传统的惯例。而超前与守旧,恰恰是目前自媒体平台上容易出现的两种倾向。它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恰恰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和政治上的幼稚。
总之,媒体人涉足微信公号后,无论在媒体平台或是自媒体平台,都不能因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而放纵对自己的约束。理性、客观,但同时有个性的表达与运营,才是“媒体人”这个群体独特的魅力所在。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