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2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传统媒体人之自媒体体验

2015年03月16日11:14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主持人:黄馨茹 赵 金

嘉 宾:

霍 仟:就职于腾讯科技北京分公司;曾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实习

周劼人:新华社记者

佘宗明:新京报评论员

主持人的话:在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新媒体,尝试媒体融合的同时,媒体人也借助微信公号传播信息,发表观点,与受众进行互动。微信公号改变着媒体生态,也改变着媒体人和受众的关系。

本期茶座的嘉宾或正在媒体工作,或曾在媒体工作;或运营着与媒体有关的公号,或运营着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公号。微信公号如何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微信公号给他们的观念带来了哪些变化?运营微信公号的过程中,他们受到了哪些启发?请看嘉宾观点。

微信公号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

霍 仟

过去,我是一个彻底的传统媒体人。在6年新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实习几乎是在传统媒体里完成的:报纸、杂志、电视……微信公号刚出来的时候,有在互联网从业的朋友建议我去注册一个试试,当时一心只想去传统媒体工作的我,打心底里是瞧不上这种新媒体的:只会花时间,又挣不到钱,做了有什么意义? 我拒绝了朋友的建议。

直到2013年9月,微信和微信公号迅猛发展,微信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也成了微信公号的忠实用户,习惯有空的时候看看喜欢的微信公号。有一天看到一个做得很不错的微信公号最底下出现了广告,那时我懵了,不禁感叹“注意力经济果然是真的”,哪里吸引了眼球,积累了人们的注意力,哪里就会有生意。

抱着对移动互联网上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强烈好奇心,我拉着我的实习老师——中国青年报的刘万永,注册了微信公号:“仟言万语”。我们注册这个公号时,微信公号一共有200万个,现在已经有800多万个了,每天以2.5万个的速度递增。

注册微信公号很简单,注册后我们才发现了问题,怎么做呢?怎么吸引订阅户?我们又该发什么内容给订阅户?

当我们把公号信息放在社交网络时,很快就吸引了一千个订阅户。在这一千个订阅户面前,我感觉到了压力。我们最先设想的是,因为我和刘万永老师的身份特性:一个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媒体实习生,一个是资深媒体人、新闻学院业界导师,可以和订阅户交流与媒体相关的话题,内容主要由我们来写。

做了两天发现做不下去了,订阅户不断在增长,而我和刘万永老师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足够优质的内容满足我们的订阅户。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开始向身边的同学师友征集内容,把他们所写的业界观察、实习总结、记者手记等内容发在我们的公号上。由于我们所提供的内容确实还不错,再加上这类型的微信公号还不多,那时候基本上我们每天发的文章都会在朋友圈里刷屏。

刚做微信公号那会儿,我是极其兴奋的。每次发完文章,我打开朋友圈,发现大家在分享我们公号上的内容;打开后台,看到订阅户不断激增,而且不断有订阅户进来留言,对我们所发的文章进行反馈,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不喜欢什么样的文章。每天晚上都会有订阅户在固定的时间等着我们发文章,有订阅户每天都要对文章进行点评。不仅如此,后台数据分析也能及时告诉我们文章发布效果。

那时候,我和刘万永老师每次见面聊起这个公号,都很激动。他说,做微信公号让他能够意识到读者到底是谁,过去传统媒体也讲记者写稿要有读者意识,可是读者到底是谁读者在哪,记者心里是不清楚的。在微信公号上,后台可以清楚地看到读者是哪些人、他们的反馈能够及时看到。

当时我在传统媒体实习,辛辛苦苦去暗访写来的深度报道发在报纸上,发完了得不到什么回应。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我的报道,也不知道我的报道能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读者对报道有什么意见。而我在微信公号上写一篇文章,文章发出去,我可以很快就知道文章的传播效果和读者反馈。

订阅户不断增加,为了给订阅户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只能夯实内容质量,这时候我们公号内容的来源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或者是身边师友写的内容,只要看到了好文章,适合我们公号,我们就会主动去联系作者,要求授权,发在我们公号上,直到现在也还是如此。我们的工作重心,从内容生产逐渐转移到渠道运营上。“仟言万语”不再是一个个人媒体,而是一个小圈子里优质内容的集散地和输出地,变成了一个渠道。

这时刘万永老师说,虽然我们公号上优质内容不少,但我们还得做原创。于是,我们自己去找选题,找传媒圈的优秀记者进行访谈,写好文章后发在自己的公号上,从选题确定,到访谈写作,再到在公号上发布内容,速度非常快,文章发出去反馈非常及时,各方面都比我当时实习所在的传统媒体优越不少。

我从运营微信公号上也获得了很多乐趣,有一些行业大咖来关注我们公号,还主动加我为微信好友。在那个阶段,我主动或被动地结识了很多朋友。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给报纸写稿这事提不起兴趣,写完了除了稿费,没有任何反馈,获得的成就感远远不及运营公号。而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我自己也可以写稿,更直接地与订阅户交流。我意识到,没有渠道,再优秀的内容释放出来的能量始终是有限的,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渠道的重要性。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内容生产者,更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为我的订阅户挖掘优质内容,并且包装成适合在移动端阅读的形式推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根据订阅户的反馈和数据分析,更加清楚订阅户的需求,也更容易满足订阅户的需求。

等到微信公号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有一些广告主走上门来,问我们的公号能不能做广告。做新媒体其实就是抢占渠道,抢占用户的注意力,当你收获了足够多的注意力,盈利是迟早的事。

和我们同一时期运营的公号还有很多,后来很多就不见了。做新媒体,就得顺应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把过去传统媒体的做法拿到互联网上,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为了更加深刻地体会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毕业前夕,我最终的签约单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后,我为一款阅读类的APP做新闻内容运营,将每天发现的最重要、最好的新闻以各种形式触达用户。这个工作和我之前运营微信公号大同小异。这时,我意识到,原来2013年10月底,“仟言万语”为我打开了职业生涯中移动互联网的大门。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