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反弹琵琶:追忆往事对新闻传播的启迪意义【2】

於贤德

2015年03月17日11:1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在对民俗活动和怀旧情感的生动抒写中提升生活情趣

在这些“往事”中,还有不少文章抒写的是北仑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特定的风俗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群众在漫长的生活历程中积淀下来最具特色的内容,里面蕴涵着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记忆、情感、仪规和希望。这是群体心理认同和凝聚的成果,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的重要环节。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活动、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沿革中形成的合力,各地总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并且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样的风俗习惯不但使日复一日的生活过程变得更富情趣,更具节奏感,更有人情味,而且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当我们的记者用文字记录、描写了那些仍然活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并通过报纸对那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做的事情加以传播,这就能够让广大民众在阅读中对亲身参与、亲密接触的生活内容进行细细的品味,有机会去审视那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东西,去感受那些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特殊意味,使那些原看起来很平常、很一般的民俗活动变得更加新鲜生动,更加光彩夺目,这就能够对地域文化的整合、传承和创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的报纸也就发挥了它在文化传播与创新中的特殊作用。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必然会产生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从传播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可以说体现了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一种超越,也就是说,传播的内容不是简单地局限于新闻的范畴,那些虽然不再具有新闻价值的往事轶闻,但却可以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生动对象进行传播的。

《往事》的第三册是怀旧散文,作者们用文学的眼光和审美的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细节和逸闻趣事的美好记忆,熟悉的对象在优美的文采、轻松的笔调、独到的观察和充沛的情感的衬托下,那些饱含着人情、蕴藏着趣味、凝结着哲理的故事、花絮、场景和人物,就从已经逝去的岁月中走到读者眼前,走进他们的心扉,活泼的文学形象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愉悦,获得一种身同感受的共鸣,形成一种豁然开朗的启迪。这是文学对实际生活的真实表现,也是作家们亲历过的平凡而又独特的生活史、奋斗史和心灵史的展现。这样的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的色彩,又有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就在这群体生活与个人感受的相反相成之中,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内容在作家的笔下获得了审美的升华,这是对美学家们讨论了好几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理论问题的最好解答。普通生活如何向着审美的方向提升,作家王蒙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心去体验去感受,他在谈到自己的亲身体会时这样说:“人生也罢,时代也罢,历史也罢,祖国也罢,世界也罢,成功也罢,挫败也罢,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个价值范畴,而且是漫游范畴,审美范畴,认识范畴,享用或消费范畴。恰恰是在发现了周围事物的陌生以后,我欢呼的是世界与人生的丰富与快乐:一切都有意义,一切都不会白白糟蹋,永远要观察与谛听,品味与汲取,铭记与回味,编织与延伸,赞美并且叹息。”[3]

四、“反弹琵琶”式的传播可以获得良好的接受效果社会影响

“往事并非如烟”,尤其是我们把这些往事纳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大格局来看待,它们不但成为特定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会成为引领本地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这就充分说明《北仑往事》对于传播文化的重要意义。如果我们的记者、作家更深入地关注已经成为往事的历史事实,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代视角的高度,回望那些在共和国65年的成长过程中的奋斗事迹,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3周年播出的《走基层·传家宝》《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重返1937》,更是结合具有特定新闻背景的时间点,通过对往事的追述,在宝贵的历史记忆中发掘那些对于当今乃至未来仍然值得记忆,并且都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往事”,在对这样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回忆和展示中,去重现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军队,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进行过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斗,让今天的受众从中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同时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也就是说,在今天如此发达的新闻传播中,这类“反弹琵琶”式的成功的例子在我们的新闻传播中并非少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这样一种传播策略进行系统的总结,进一步深化它的内涵,提高它的质量。可见,我们的媒体在紧密关注当下正在为实现“中国梦”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中国人的奋斗与享受、奉献和收获、希望与理想,从而撰写出更多的积极、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的新闻作品的同时,用“反弹琵琶”的方法,重视“往事”的追忆、记述和阐发,这样的传播策略也是能够取得很好接受效果和社会影响的。

(作者系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08.

[2] 李道轩.《北仑往事》前言[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3] 王蒙.王蒙自传(第一部)[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