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全媒体时代领导形象的塑造【2】

艾晓丽

2015年03月17日11:1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与媒体打交道是每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领导干部任何与岗位、职位不相称的行为和言论,通过大众传媒,进入公共视野,都将引起话题和风波。在全媒体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如果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将会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损害领导干部的形象。如何借助媒体平台,实现有效传播沟通,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成为塑造领导形象的重要途径。

(一)善于面对记者

在公开、透明、开放的时代,接受记者采访、面对媒体,是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借助媒体平台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塑造领导媒体形象最直接、最便捷的渠道。

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很好把握各类媒体的特点与规律,善于面对媒体和记者,讲究一定方法和技巧,将会吸引媒体关注,激发记者报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遵循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领导干部要有效地利用采访,表明态度和观点,扩大影响力和提升自我形象,需要遵循接受记者采访的原则和相关的技术方法。

1.真实性原则

领导干部在采访过程中,对记者关注的问题有全面、准确的了解,不失语、不妄语,所涉及的信息必须与事实相符,准确反映客观实际。为增加权威性和客观性,可运用数字和引语证实。当对记者提问的问题不是十分了解或没有准确把握时,宁可少说或不说,决不能说谎话或者“无可奉告”;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在没有搞清楚事件的性质和真相之前,只能描述性地介绍事件现场的客观情况,绝不可主观臆想,想当然地随意回答;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要如实说明情况,不宜轻下结论。以往众多的经验表明,任何欺骗媒体的行为,一旦被媒体识破并且曝光,都将会失信于媒体,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后果不可估量。

2.主动性原则

领导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事先一定要精心准备,把功课做足。要明确记者采访的目的,以及自己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确定所能公开信息的底线。设想记者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预演如何围绕核心信息回答这些问题。同时,在新闻信息的发布方面,要及时主动地发布正确的信息,积极引导舆论,掌握话语主动权,才能有利于事态的正确引导和问题的最终解决。

3.独立性原则

领导干部被采访时,应积极主动地回答记者提问,不管问题如何复杂,回答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可以正面坦率地作肯定或否定回答的;二类是只适合作暗示性或隐晦回答的;三类是需要委婉回避或不置可否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适合的一类回答。有时记者会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有时会曲解受访者的意图,有时又会将主观推测判断强加给受访者,这时领导干部必须及时纠正和作出正确的解释。既要热情积极接待来访,又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哪些该详答,哪些该略述,哪些应回避,应做到控制自如,有理有节。

4.尊重性原则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领导对记者抱有偏见,视他们为“麻烦制造者”,近几年对记者恶语攻击、暴力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领导干部要懂得,记者职业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如实的记录和客观报道社会现状,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领导干部要学会尊重和善待各类媒体和记者,不要使用“无可奉告”等官话拒绝记者的提问,更不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指责、藐视记者。应尽可能地为媒体采访提供便利条件和采访线索,切实维护广大媒体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5.灵活性原则

记者在采访前,一般都会熟悉和研究采访领导干部的相关资料,包括工作、爱好、经历、生活习惯、观点见解等。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嗅觉灵敏、眼光锐利,随时都在捕捉信息,使得采访内容广泛,话题多变,需要领导干部很好地整合准备的资料,智慧、变通、灵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

微信、微博、QQ群、新闻跟帖、3G等被网民广泛运用,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日益扩大。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已达83.45%,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占到我国总人口的38.5%。实现了从固网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跨越,使得人人、时时、处处上网成为可能。但许多领导干部仅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而对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还普遍滞后,处于一知半解状态。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新技术,了解民情民意、传递信息、因势利导,从群众关注热点焦点入手,把握好舆论引导的节奏和力度,将网络问政、“与网俱进”的领导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

处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领导干部要改变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要不惧网、会用网、善用网,真正做到“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