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时期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 

——以媒介传播为主的灾害事件传播流程分析

李爱哲 徐占品 贾雪倩

2015年03月17日15:5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新时期的灾害事件近年来得到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其中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信息传播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无论是在汶川地震还是在南方冰雪灾害中,各方媒体的报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其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舆论的方向。所以,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来探究在新时期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

关键词:灾害事件;流程;信息传播;报道特点

一、信息传播流程的及时性

当灾害发生时,无论是在世界的任何地域,其传播的速度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这不仅说明了当代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及时,也证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以汶川地震为例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地震发生一个小时之内,我国各大省市直辖区乃至城镇都迅速得到消息,在学校的学生也通过广播得知此震撼人心的大事件。

无可厚非,这种及时性要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达和无线终端以及网络媒体全方面的进步和发展[1]。当代科技的进步在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将灾难最直接地传递给了社会机构和社会团体。这种及时性不仅利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灾区人们获救的机会。

而基于传播学理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途径,地位并不平等。其中人内传播在灾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因为灾难一旦发生,其破坏性十分巨大,根本不会给人内传播时间,发生时间迅猛而且破坏力惊人。汶川地震中,几万人同时在一瞬间死亡,5000多人在一瞬间被压在坍塌的房屋下。地震的信息根本也不会通过人内传播传递出去。其次,是人际传播的作用在整个灾害过程的作用稍强于人内传播,比如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中,由于其灾害规模与汶川地震相差甚远,所以,其传播的方式开始于人际传播,亲朋好友之间的传播是南方灾害传播的第一步,但由于其发生在高速公路上,其电话信息等媒体技术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并不适用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举例可将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更加清晰地说明。

二、信息传播流程的扭曲性

从传播源头到传播媒介再到受众者,灾害传播流程的决定因素即为传播媒介。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在整个传播流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灾害传播的主要对象就是大众,各种媒体因其自身的条件、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和利益追求,也会对传播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

在新时期的灾害事件中,除了中央媒体,地方政府媒体等官方的媒体之外,各类社会媒体,私人传媒等都会加入到灾害的传播中,但因其自身利益经常会发生不实报道,导致灾害局面更加混乱。而这恰恰就是群体传播的劣势所在,由于其自身的流动性和自身的独立性,很难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掌控和管理[2]。这种群体传播的方式虽然能加大灾害的传播力度,但是其在增加传播的力度时,并不能完全保证灾难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举例来说,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有一家私人媒体为追求其曝光率竟然打出了“汶川殉难者被埋48小时,抢险人员中途离场”据相关部门调差此事,确是子虚乌有。只不过是浙江的一家私人媒体为了提高自身报纸销量而采取不实报道以博取大众眼球而已。这让本来就分秒必争的灾情更加混乱。

这种灾害传播的扭曲性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也会给前线战斗的士兵带来消极影响。这种在灾害传播流程中的扭曲性不仅是传媒界应该被限制的不良行为也是社会主义新媒体行业内不该存在的恶习,在法律监管上应该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在灾害传播中必须对私人媒体进行严格引导和监管,否则不仅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身的信誉不负责任。所以,在新时期的灾害信息传播中,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应该注意自身行为的真实性,要加强新媒体在社会中的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准。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