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主体意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表现
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对美国本国的历史有着长远的影响,在这起事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人是两名新闻记者。“1972年6月17日清晨,5名男子因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偷拍文件被捕。”这则新闻被刊登在报纸一块面包大小的版面上,多数人并没有对其特殊性有所察觉,而《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却发现了其中的诡异。后来经查明这5名男子均是共和党“暗探”。为避免影响自己竞选连任,时任总统尼克松向各方面施加压力,下令掩盖事实真相。此后,两名记者一直对该事件穷追猛打,克服重重阻碍,并依据“深喉”提供的消息,爆出了事实真相,直接导致尼克松于1974年8月被迫辞去了总统职务。
在这起事件中,两名记者充分地发挥了其主体意识。
(一)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当两名记者决定追寻真相的那刻起,注定了日后会面对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尤其当“水门事件”进入最后关键阶段的时候,卡尔和鲍勃的人身安全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们甚至不敢在房间中直接对话,只能开着音乐通过打字机打字来对话。当记者被牵涉进一个政治阴谋中,他们的处境比任何人都危险。但是他们始终将生死置之度外,将自己所调查的事实公之于众。将记者主体意识中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充分展现出来。
(二)能够从真伪莫辨的信息中认准新闻源头
对于一块面包大小版面上毫不起眼的新闻,大多数人都只会一扫而过,而卡尔和鲍勃却能够嗅到不寻常的地方,并通过独立的判断思考将其作为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持续追踪下去。这是记者主体意识中新闻发现力和新闻敏感度的完美体现。
(三)以线索为主线,不断扩宽信息渠道,探寻事实真相
由于“水门事件”牵涉到的关键人物是时任总统尼克松,所以很多知情人都不敢透露内情。卡尔和鲍勃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们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不断的找寻新的信息切入点。最后,两名记者成功找到了关键信息的提供者“深喉”。并在其帮助下,一步步揭开了事情的真相。这反映了记者主体意识中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坚持不懈的毅力、不畏惧艰难的探索精神。
(四)两名记者能够对采访对象心中有数,并能够对突发状况作出快速的应对
卡尔和鲍勃不放弃每一个能够提供线索的人,并旁敲侧击从他们口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在一次采访中,由于采访对象要求不能笔录,卡尔灵机一动,想出了在上厕所时用餐巾纸记下采访重点内容的绝招。这深深地表现出两名记者对采访者准确的把握能力和快速的临场应变能力。这个事例体现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记者主体意识的强弱与否,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传播活动的成败,并且能够对最后的工作状态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记者主体意识的作用
以上内容主要阐述了记者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发挥程度,影响着新闻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甚至直接决定了传播的最终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记者的主体意识不管对于记者个人还是对于新闻报道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有利于保持记者的独立自主性
记者在工作中必须具备基本的独立性,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不盲从、不轻信。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希光曾指出,现在很多记者根本不进行独立的采访,然后根据个人的价值、好恶去推测新闻事件。有些记者甚至把网上的文字、饭桌上的谈资,当成可信的新闻事实报道。他们怎么就忘了新闻学的一个核心原理:核实、核实、再核实。这里所说的“独立性”并没有严格的定论,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从新闻道德方面出发,是指“不被自己所在的媒体所园圃,不被感官之色相所麻痹,不被升迁之诱惑所俘虏,不因工作之复杂而有所懈怠”;从新闻基本业务素质来说,可以理解成,记者拥有“独具慧眼”的新闻目光,善于发掘有价值的新闻,并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二)有利于记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新闻传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对事实的照抄照搬。因此,记者一旦参与社会实践,就不可避免地要发挥自己独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新闻作品中深深烙上记者主体意识的印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使记者在前期准备,中期采访过程以及后期编辑中始终保持着思维的活力,挖掘新闻的深度。在探索过程中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增强传播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主体意识中的进取精神是记者前进的内动力,它能使记者不断突破自我、打破定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提倡创新的时代,新闻记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胜任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现在媒体众多,独家的新闻却越来越少,要想在激烈的媒体大战中脱颖而出,在同题竞争的状态下媒体记者就要找到独特的新闻报道视角,出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竞争格局。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文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潘柳燕.成长与超越: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 杜波.谈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意识[J].现代营销学苑,2011(12).
[3] 孙荷琴,林东明.试论法拉奇的“记者主体意识”及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