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混搭的偶像剧
几部医疗剧热播之后,“挂着羊头卖狗肉”、“混搭的偶像剧”等负面评论不绝于耳。在医疗剧中容纳“青春偶像”、“都市情感”等元素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诸多剧中“行业”仅仅成为所谓医疗剧故事的外壳,其实质是主要讲述了身着白大褂的一群年轻人的情感故事,这显然有本末倒置之嫌。
《产科男医生》显然在“行业”与“情感”之间往“情感”元素倾斜严重,甚至让人质疑其是否该归属于行业剧这一类型。四角恋、婚外恋等老套的情感戏码成为支撑该剧的关键,行业元素沦为情感戏的附庸;相比之下,紧随其后播出的《产科医生》在剧名上仅一字之差,但这背后是两部剧在故事内核上的天壤之别。《产科医生》里面也以肖程、何晶之间的情感历程作为支撑该剧的情感线,但是大量呈现的紧急救治、医患关系、医生竞争等行业元素使得该剧行业线充实丰满。
国产医疗剧如何走得更远
医疗剧发源于美国并风靡世界,日本、韩国、香港等亚洲国家或地区都对医疗剧有成功的本土化改造。相对而言,国产医疗剧起步较晚而且面临诸多瓶颈。国产医疗剧若想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既需借鉴经典国外医疗剧的经验,又要做出中国特色。
1.提高编剧素质,传播健康文化
在所有的电视剧乃至行业剧类型中,医疗剧是对编剧专业知识要求最高的一种类型。据某卫视一位购片人员透露,一年看片几百部,医疗剧所占比例不足2%,而最终被购买播出的,可能不到1%。②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编剧专业知识匮乏,其结果便是侥幸被购买播出的医疗剧总是被专家观众吐槽为“外行行业剧”。
近几年播出的几部反响较好的医疗剧如《心术》、《产科医生》,都是编剧用专业知识、敬业态度创作的典范。编剧六六为创作《心术》,在医院“卧底”两年,《心术》中很多患者故事都是依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产科医生》编剧张民曾在医院当过两年护工,在五年的小说创作中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和教学案例。编剧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专业创作,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文化需求。
2.避免官方说教,直击复杂人性
大多数国产医疗剧对医患关系的表达趋于主流,高大上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剧中人性的光辉暗淡。相对而言,很多国外医疗剧能够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留给观众思考人性和人生的空间。
在这一问题上,《爱的妇产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电视剧一开始,便是女主人公产科医生叶紫面临是否要留住腹中胎儿的抉择。于是编剧让叶紫在接触形形色色的产科病人和病例的过程中不断去感受生命的伟大和母爱的力量。“《爱的妇产科》的创作者不再局限于探讨尖锐的医患关系这一老生常谈的医疗主题,而是另辟蹊径,通过讲述妇产科的故事来向观众传达生命的珍贵,强调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③
3.符合类型特征,寻求本土创新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医疗剧发展出一套成熟的类型特征。《ER》(《急诊室的故事》)中“Professional(专业)+Personal(人性)”的“P+P”类型模式,以追求专业性作为类型基础,以剖析人性作为主题诉求,我国的医疗剧需借鉴美剧的经典类型特征。
从另一角度讲,任何艺术如果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中国的医疗剧在“双P模式”的类型特征之下也必须挖掘有中国特色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诉求。《产科医生》第11集中,医院赞助商钱总为了孩子在吉时出生提出了剖腹产的无理要求。主治医生魏丽丽对这一荒唐要求严词拒绝,巧妙地安排了产妇顺产。中国人生孩子讲究生辰八字,像钱总这样有迷信思想的国人不在少数。该集剧情和主题非常符合中国国情,对观众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结 语
在“妇产科三部曲”之后,2014年底赵宝刚导演的《青年医生》在各大卫视热播;2015年新年伊始徐庆东导演遗作《急诊室故事》引人瞩目;由陈家林导演的中国首部护理题材电视剧《天使的微笑》由于题材新颖而引人期待。可以说,近两年将是国产医疗剧创作的“小高潮”。
与充斥在电视屏幕上众多的宫斗剧、谍战剧、家庭伦理剧等相比,行业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上是一种相对新鲜的类型剧。观众对医疗行业的猎奇、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对医学知识的渴求,都会使医疗剧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剧两星’政策的出炉,电视剧市场细分愈发专业化。随之而来的,是剧目题材逐步细化,行业剧开始抬头。其中,医疗剧是行业剧的重要突破方向。”④医疗剧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相信随着中国观众对医疗剧的深入了解以及中国编剧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未来会产生大量优秀的医疗剧作品。
注释:
①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中国文艺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②吴晓东:《国产医疗剧:隔靴搔痒?》,《光明日报》,2012年6月18日
③间蓉蓉:《〈爱的妇产科〉:都市爱情范儿的医疗剧》,《中国文化报》,2014年2月17日
④新华:《医疗剧引发新一轮行业剧突破》,《新商报》,2014年5月13日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