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新特点探析【2】

姚金江

2015年03月24日14:1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对手形象的创新塑造

以前在抗战电视剧中出现的日本人形象大多是凶狠残忍、无恶不作的,已经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定式。但是在目前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更多的是从人性角度出发,更多的给予对方尊重,并通过对手的表现来展现他们向往而和平的理念。这是这类电视剧的创新之处,从电视剧中人物外形以及整体素质来看,都会感受到他们对战争同样有着仇恨的情愫。通过这种描述能够深入体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是从侵略者的角度叙述战争对人们的折磨[5]。这些侵略者首先是人,可战争让他们变成了“鬼子”,凶狠残暴的“禽兽”,这也是战争残酷的一面。

以《雪豹》为例,竹下俊,一个军事素养高、彬彬有礼的年轻军人,通过自己的真诚与同在柏林学习的周卫国成为好友。竹下俊有着一股热情,他帮助周卫国学习日语和剑术,使他更加了解日本文化。从这方面来看,他心胸坦荡,他渴望和周卫国成为珍重的朋友。同时两个人对战争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作为侵略国,竹下俊对周卫国的心理情感十分矛盾,但始终是真诚的。但陈怡被日军所抓时,竹下俊尽力保护她,并让小林惠子将她送往根据地。当竹下俊和周卫国最后在战场交锋时,看到周卫国的断臂,竹下俊自断一臂,既是偿还日军坐下的罪行,也是想与周卫国进行公平的竞争。这一次决战是悲壮的,处于军人的使命竹下俊不得不尽力为之。但其心理在想完成国家使命后就能够成为周卫国真正的朋友,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现实的矛盾,凸显战争的残酷。无论是否是侵略者战争对人们的摧残都是惨烈的,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四、人物塑造的突破与创新

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以前抗战剧中的“神性”,更多倾向于人性,将叙事更多侧重于人。以电视剧《长征》为例,主要是叙述人物为领袖人物。在进行这一类型题材创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英雄叙事”模式,而在《长征》中则采用一种创新的人物塑造方法,贴近人性,将人物刻画更加饱满。在对毛泽东塑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生活化和平民化视角,对毛泽东生活中的夫妻情感、手足亲情以及同志情感等进行描述,突破以往人物塑造中的崇高形象,更加贴近群众,达到感人至深的目的。

另外,在选择人物角色过程中也更加贴近小人物。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能够通过小角色和小人物体现战争背景下人们群众的坚强意识,这是这一阶段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特点[6]。

例如在《我的兄弟叫顺溜》中,主要刻画人物顺溜是一个不被注意的农民兵,他缺乏组织意识,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军事素养不高。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过程中,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战士。这样创作类型的抗战电视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2014年上映并收视火爆的《二炮手》也是选取这样的角色,通过小人物的大事迹感染观众。

五、抗战题材电视剧消极影响——过度消费倾向

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数量不断提升,且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对历史经典进行呈现的过程中存在着情节处理不合理问题。

例如,一些抗战题材电视剧只为迎合受众娱乐,曲解历史精神,引发消费主义倾向问题,造成过度消费倾向[7]。在设计英雄人物抗战历程时,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将故事情节进行传奇化处理。为打破以往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追求人物塑造创新性,实现新的英雄人物创建。

例如,在以往的抗战剧中精英英雄较多,而现在的抗战剧中则以小人物为主,“江湖英雄”成为人物创造的新趋势。这些英雄人物是从小人物崛起,具有新的特质,具有江湖豪侠气质[8]。以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为例看,其中孙成海与一众志同道合的抗日英雄结成一派,以江湖上传统方式进行忍心笼络。这种形式在丰富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存在矫枉过正的缺陷,对历史造成一定程度的曲解,对发扬民族精神有着一定影响。

六、结 语

抗战题材电视剧是对历史故事和历史背景进行阐述一种电视剧类型,在创作过程中要以民族精神和国家形态为主旋律。随着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的攀升,在今后创作中,要不断突破和创新。创作与突破的前提在于以史为鉴,要充分尊重历史的同时完善人物塑造。丰富人物形象的同时,切记过分烘托,避免出现交往过程的缺陷,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准确进行题材创作。在今后的电视剧题材创作中,要更多创造精品,须明确创作方向,积极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洪梅.新世纪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金鹰奖、飞天奖获奖作品为中心刘[D].西南大学,2014.

[2] 李馨芳.以《亮剑》和《历史的天空》为例,对抗战题材电视剧中中国军人形象的研究——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之一[D].山西大学,2010.

[3] 戴清,焦朦.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倾向的反思——传奇化、浪漫化与游戏化漫议[J].当代电视,2011(4).

[4] 许海,才婉茹.抗战题材电视剧机遇与风险的博弈——以电视剧《雪豹》为例[J].当代电视,2012(3).

[5] 黄卉.“影视艺术生产的文学性书写”笔谈(二)抗战题材电视剧中“反卡里斯玛”的人物塑造[J].写作,2010(10).

[6] 孙晓琳.“民间”的显现及其创作意义——基于抗战电视剧《中国地》《历史的天空》《亮剑》等的研究与思考[D].广西民族大学,2013.

[7] 陆琦.对抗日题材电视剧的互文性解读——以2010-2014年抗日题材电视剧为例[D].安徽大学,2014.

[8] 裴萱.抗战题材影视剧的文化产业学分析及理论反思[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