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浅谈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2】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张家齐

2015年03月24日14:26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及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在市场的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的成功毕竟只能说是一个孤例。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一直乏善可陈,与国产电影的处境颇为相似:数量多,质量低,影响力弱,缺乏观众和市场。最近几年偶有优秀作品出现,并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几乎都是昙花一现,偶尔的成功并没有改变电视纪录片根本的生存处境,在这一点上,电视纪录片的处境又不如国产电影:国产电影每年至少会有几部叫好叫座,但是电视纪录片叫好叫座的情况则堪称稀有。

从题材内容上来看,目前,国产电视纪录片以人文历史题材居多,主流文化纪录片以意识形态宣传为目的,宣教型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中占据着一定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严肃类的纪录片逐渐被边缘,精英文化纪录片阵地一点点缩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电视纪录片开始出现情节化趋势,比如《大明宫》就有演员参加演出。牛寒婷认为,这也是一种风格创新。无论是拍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风格都应不拘一格。也许,为了保证一定的观众,免得电视纪录片落入一种孤芳自赏的境地,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创新作品风格,精选题材内容,调整角度,改变旧的创作模式和创作理念,避免落入俗套。

从数量上来说,2012年,国产纪录片产量比2010增长了三倍。其中电视、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省级制作机构的纪录片生产总量达到了3000小时,2010年的产量约1000小时。2012年主要电视台相关频道首播国产纪录片总时长达1万小时,时长比2010年提高了3倍多。

从影响力上来说,高制作量和播出时长并未给中国纪录片带来理想的收益,这些纪录片大多都只放映一次便悄然下架,在放映的时候收视率低,放映之后也很快被人遗忘,根据来源,中国纪录片市场产品可分为三种类型: 国内机构自制、从国外片商引进译制包装和国外供片商直接供片三类。其中国内机构自制约占总数的71%,从国外片商引进译制包装约占总数的22. 6%,国外供片商直接供片的纪录片约占总数的6. 4%。

令人失望的是,国内机构自制纪录片虽然数量占优,但大多仅限于在地面频道小范围地一次性传播。外购包装纪录片与国外供片商直接供应的纪录片虽然只占30%的份额,但大多是高品质的优良作品、传播层次覆盖全、范围广、频率高,具有更强的市场价值,影响力不可低估[2]。

从受众关注程度来看,2012年央视纪录频道的固定观众从2700万增加到4200万。这其中,《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正面效应不可忽视,如果不能吸取该片的成功经验,生产出更多既贴近受众,又受市场欢迎的纪录片,很难说现有的观众规模能否在未来继续维持。

从制作机构背景来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对国家的依赖性很大,一般这些作品多以国家打造为主,独立电视纪录片制作机构虽然存在,但是生存极为艰难,受资金限制,很少有佳作,而这几年电视纪录片领域里出现的几部比较好的片子都是央视花巨金打造的。除了央视,也有其他的机构制作电视纪录片,但是总体来说实力都无法与央视相提并论。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总体发展现状可以说是乏善可陈,而这也跟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和产业中一种作品和产品出现并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以下这些问题息息相关。

首先就是内容主题狭隘,整体上呈现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特点,缺乏对社会生活命题的观察、思考。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中,相当一部分是承载了意识形态的宣传作品,用以宣传国家形象或传达官方所推崇的思想,如2011年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的《人物篇》,或是一些历史文化性的东西,如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样的题材看似“高大上”,但它却避开了对日常生活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和纪录。因而,纪录片的内容选题难以引起普罗大众的共鸣,缺乏了普通大众的关注和支持,也就难以获得市场层面的成功。

而同时,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内容上相当的精英化和贵族化,这本来就与我国国民整体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存在不匹配的问题。电视纪录片中有相当一部分纪录片是社会学、人类学等内容的,还有部分相当晦涩的考古、医学方面的内容。这类内容题材的纪录片,天然地将其受众限定在接受国高等教育、具有相关学科背景和兴趣的小众。而这类纪录片往往是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制作、拍摄。这形成了一种自我欣赏的封闭怪圈。这也造成我国拍摄的纪录片很难为普通的电视受众所接受,造成制作发行和市场回报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再次,从制作播出的体制来看,我国电视台的传统是制播合一、自产自销,行政区域条块分割,而纪录片相比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而言,其市场化程度很低,几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相比起市场回报更快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纪录片很难再市场化的条件下难以获得制作机构的大幅度投入,而社会资本投入的不足则使得中国纪录片陷入低成本投入——低质量生产——窄范围传播、低收视率影响——低回收的恶性循环。

作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的中坚力量,中央电视台在纪录片制作上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其纪录片产品市场化程度极低,未能发挥推动市场发展的主导作用。制播合一的体制带来的是市场动力微弱,资本运作不畅,产业链不完整,纪录片资源的整合受到限制,难以出精品。

央视和各省级卫视纪录片频道的相继开播扩大了纪录片的需求,为市场化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但其实际效果和对市场的推动作用还有待现实的进一步检验。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