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从电视剧《十月围城》看革命历史剧的类型创新

熊 敏

2015年03月25日13:25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摘要:近年来,革命历史剧持续地活跃于电视荧屏,几乎占据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本文选取革命历史剧《十月围城》为案例,初探当代中国革命历史剧的类型创新,浅析革命历史剧人物塑造的艺术特征,并对革命历史剧带给观众的“精神洗礼”效果作一简单思考。

关键词:革命历史剧;类型创新;艺术特征;精神洗礼

革命历史剧《十月围城》以跌宕起伏的剧情、荡气回肠的人物刻画和华丽精良的制作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该剧属于“影翻剧”,即由电影翻拍为电视剧。2009年,由众多明星大腕出演的电影《十月围城》横扫当年票房并夺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诸多奖项,其社会影响可见一斑。而由钟汉良等人主演的电视剧版《十月围城》又将如何去重新演绎那段革命岁月?可以看到,该剧在前两集简单交代电影版的剧情后,即迅速转入了新的叙事:车夫阿四和富商之子李重光相貌相似如孪生兄弟,在李重光被杀害之后,阿四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李家的假儿子,并在最后成为思想进步的青年,完成了李重光原本担负的职责。

革命历史剧的创作有其特殊之处——既要尊重史实、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又要满足观众日益“苛刻”的观赏要求。过去我们观看的革命历史剧,创作者或多或少地存在偏重事件的叙述而忽视整体布局的问题,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倾向于“高大全”的取向。对新的革命历史剧《十月围城》来说,它自觉地规避了这类创作窠臼,甚至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亦努力呈现出诸多新意,其将戏剧冲突深植于故事本身复杂的叙事线索之中,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既以严密的逻辑避免了“雷人”的剧情,又以独特的权谋智慧赋予全剧思想的厚度,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

因此,分析其创作思路和类型创新的特点,挖掘人物塑造的艺术特征,探究创作的现实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现就革命历史剧《十月围城》的艺术特征探析如下。

一、类型创新:思想厚度折射品格魅力

与电影版的《十月围城》着重刻画为革命不惜牺牲一切的英烈群像不同,电视剧版的《十月围城》把叙事的重点放在了车夫阿四身上。正如本剧的英文名The Stand-In(《替身》)所示,李重光为保护孙中山被杀后,阿四就成了他的“替身”。

电视剧《十月围城》借用同名电影的品牌影响力和人物关系来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故事的背景从香港转到了广州,以李家为中心,带出了区舒云及其父亲广东巡抚区肇新、李重光堂哥李重甲等新角色,加上原剧情中的李玉堂、秦少白(原为陈少白)、铁山(原为阎孝国)等。小人物、大商人、官员、革命党等等先后粉墨登场,共同组成了一个波谲云诡的生死场。围绕着阿四的替身身份,有人在全力设局,有人要拼命解局,各方势力进行着类似于“悬崖决战”般的权谋较量,各自玩手段、拼智力,这样的戏剧冲突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足够精彩的故事,同时,全剧将叙事的焦点放在小人物阿四身上,从他假扮“李家之子”到真正奋发图强学习知识,继而萌发革命意识并最终走向了革命道路,致力于实业强国……一桩桩一幕幕,让观众看到了草根的力量,看到了小人物在动乱的年代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风云人物,并最终成长为国之栋梁。人物的励志故事和正能量的传递,使电视剧《十月围城》通篇弥漫着感人至深的品格魅力。

然而,仅仅依靠身份的揭穿和权谋较量的桥段,还不足以使《十月围城》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真正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全剧的思想取向。作品《十月围城》在整体布局上给人以严谨笃实之感,这正是当下电视剧尤其历史年代剧的创作中最为紧缺的品质。所谓“风起于青苹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阿四身为底层一介车夫,一开始是为了挣钱给他深爱的盲女阿纯治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阿纯结婚生子,然而却因为两块大洋的手术费而误打误撞地卷入了“十月围城”事件,不得不假装替身,最后,他在亲情和信任的鼓舞下承担大业——做演讲、学英文、闹革命,其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其人格力量不断强大。他在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历史围城”的同时,也在不断突破内心的“围城”,最终成为了改变时势的重要人物,由此,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水乳交融。

电视剧《十月围城》以这种突破以往历史剧窠臼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叙事方式来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为革命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榜样。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