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一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人民网>>传媒>>正文

[学子论文]浅析《良友》画报中的租界文化元素【2】

杨夕文

2015年04月01日13:4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 中西合璧、今昔交融的杂糅社会

“上海租界的空间是混合杂交的城市空间,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都自由杂乱地填塞在城市空间里,制造了对各色人等来者不拒的开放式空间形象。……在上海租界,中外时空的交汇和辐辏,导致了崇洋风气的盛行,给租界人制造了时间的紧迫感和落伍的恐惧感,他们不得不适应租界快节奏的生活,并且对一切新潮事物和观念都趋之若鹜。混合的城市空间也加强了租界文化‘不中不西’的特点”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影响下,《良友》在图像、文字的选择和编排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良友》画报中西合璧之图像反映

在图像的选择和编排上,《良友》以图画向读者传递出直接的、逼真的海量信息,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高雅与低俗高超地融为一体。封面上靓丽的女郎,她们大多是端庄秀丽的名门闺秀、妖艳摩登的电影明星、清新大方的校园女生等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由、时尚、美的极力追求,既不失传统典雅的含蓄美,也不乏高傲开放的现代美,完美地体现了中西杂糅的风格,如同这时期在上海繁荣一时的时装美女月份牌,是“以新时代、新服饰、新气质的女学生为原型而创造出来的新型美女形象,既非传统的古装仕女形象,又非外来的欧美摩登女郎的形象” ;开设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时尚达人、当红影星等,向中国读者介绍当时国际潮流时尚以及具有本国特性的代表妇女,如第44期中,开设的“世界各国之妇女”这一专栏,用形象生动的图画介绍了中俄美日等10个国家的本土特制美女,并配有简明注释;运用大量图片介绍外国轶事、地方素描,用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狭窄视野,为他们形象地、直观地认识异国风情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此外《良友》还曾开设“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水滨生活”等栏目,他能够过写生活在城市中下层市民的艰辛生活,尤其是黄包车人力车夫的贫穷苦难,反衬了上海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背后,旗袍与欧美短裙、土布老鞋与皮质高跟鞋混为一体,从而对租界文化空间进行了多重、立体的生产与构建。

2. 《良友》画报中西合璧之文学作品反映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良友》作为重要的公共自由的话语空间,就文学性质而言,同时期的重要作家都曾在画报上发表过作品。其历任主编:伍联德、周瘦鹃、梁得所、马国亮在任期间,《良友》经历了光辉时代,直至现代都相当著名的作家都在画报上粉墨登场:田汉的《荆棘之路》(15期);穆时英的《黑牡丹》(74期);矛盾的《春来了》(75期)、《证券交易所》(114期);郁达夫的《半日旅程》(77期)、《上海的茶楼》(112期)等等——这都体现了历任主编都始终坚持采用新文学代表作家。这些文学作品的刊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旧文学独占鳌头的地位,加强了新文学的崛起;此外,这些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象世界也是耐人寻味的,因为这些新文学作家生活明显西化,精神气质与租界的外来洋场气氛非常融洽,他们频繁出入电影院、咖啡店,在这些西洋式场合表现自如,正如施蛰存所述:“我们是租界里追求新、追求时髦的青年人。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一般上海市民不同,也和鲁迅、叶圣陶他们不太同。我们的生活明显西化。那时我们晚上常去Blue Bird(日本人开的舞厅)跳舞……” 诸如此类经历之后,他们将这些个人的生活体验融合入作品创作中,显现出文如其人的特质,成为上海租界文化最形象、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另外,画报刊发的大量随笔、散文对国外的旅游、国外的生活进行描写,如黑光的《夏威夷》(109期)、耐雪的《瑞士,欧洲的消夏场所》(107期)、张若谷的《巴黎一昼夜》(102期)等等,作者把自身在国外之所见所闻所感详细地记录下来,刊载在《良友》上,使得读者即使不能亲临现场,也可在阅读中领略和体会异国情调,满足自己的异国想象。

三、《良友》画报对租界文化的反思

在租界文化如此蔓延的上海,《良友》尽全力向受众传递了时尚、新奇、摩登和粗俗,这些都是为了迎合市民趣味的、游戏的猎奇心理,吸引受众的眼球,通过新旧共存、雅俗共赏的信息传达达到编者赢得利益最大化与传播新知识、新文化的目标的统一。但是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意见领袖的《良友》画报,它所传递的任何信息因其所具有的社会舆论导向属性,而可以被认为是在给人们树立榜样,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画报编者在刊登租界文化带来的巨大有利变化的同时,也会有意识地配备令人深思的启发性文字,企图唤起人们对这种租界文化更为深层的反思。

(一)《良友》对中国日益衰落古文明之隐忧

比如《良友》在第46期中,用两个版面刊登了中国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与美国高大耸立的纽约百老汇建筑群的巨幅照片,并在下方分别配备标注“古代的东方文明”和“现代的西方文明”等字样。编者用鬼斧神工的中国古建筑成就之代表与鳞次栉比的西方现代建筑成就之代表相比较,这样编排,意在用历史悠久的万里长城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符,用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作为西方文明的象征符,并以此形成强大的对比效果。在图片下方,编者注文对其解说:“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胜。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未被发现;可惜今日的长城老而无用了。古时的荣耀,是古人的荣耀;现代的命运,握在今人的手中。” 这段注文,毫不隐讳地赞扬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如此直抒胸臆,又反过来充分表现了对中国古代文明衰落的隐忧和对现代文明重任担负的寄托,鼓励人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古人的艰苦奋斗精神,紧握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旗帜,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建设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建设现代文明,让日渐衰弱的东方文明重振雄风!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