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一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人民网>>传媒>>正文

[学子论文]浅析媒介融合视阈下融合新闻生产的新变化

——以《纽约时报》为例

陆洋

2015年04月01日15:5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本文以《纽约时报》及其“雪崩”报道为例,基于戈登的媒介融合理论分析《纽约时报》集团五种类型的融合新闻发展历程;同时结合《纽约时报》2014年内部创新报告与BuzzFeed的案例解释了融合新闻生产的新形式;最后以《纽约时报》新媒体实验项目“NY Now”做结,阐释了传统报业生产融合新闻的新变化及新形势。

关键词:《纽约时报》、戈登、媒介融合、融合新闻

一 《纽约时报》的融合发展历程

(一) “媒介融合”的背景理论支持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于1983年在其所著的《自由的科技》一书中首次提出“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这也是“媒介融合”概念的雏形。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当时,人们所理解的多种媒介一体化是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形式,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使互联网这样一种“第五媒介”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而融合媒介的趋势越来越成为未来媒体行业尤其是新闻业的发展关注的焦点。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格式由于现代网络宽带技术及文件压缩等数字技术变为了“0”和“1”来表示的统一数字信息,但如此种种的现象并不仅仅意味着技术条件内部各方面的改变。

在这样一个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提出了“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一是所有权融合,即具有统一集中所有权的跨媒体集团操作同一地区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实现融合;二是策略性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体之间实现内容上的共享与融合;三是结构性融合,指新闻采集和分配方式的融合,如报纸新闻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并为其所用;四是信息采集融合,记者需要具备使用多媒体采集信息的技能,需要在现场采集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种格式的新闻信息;五是新闻表达融合,即记者以多媒体的方式对新闻事实进行表述。

之后,戴默等学者又总结了“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全融合”这样五种融合模式。到最后的高级阶段,各种媒介从采集到播出会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使各类新闻能够有效地传播。

无论是戈登、戴默还是提出媒介融合5个层面的文化学者詹姆斯,他们的理论无一例外地离不开两个层面:一是媒介传播技术自身的融合。新的媒介融合旧的媒介。二是媒介集团资源的融合,媒介集团在不同的形势和发展阶段对资源进行整合。

本文基于戈登的“媒介融合”五种类型理论,以《纽约时报》的融合历程为例,就以上两个层面的若干问题来分析融合新闻生产的变化。

(二) 《纽约时报》的融合发展历程

《纽约时报》于1851年创办,以其严谨稳重的新闻理念和高贵严肃的版面风格被称为“灰色贵妇”。从1994年互联网以来,《纽约时报》一直走在世界新闻报业“报网融合”的前端:1996年,“时报网”正式创立,直至2005年,《纽约时报》分别收购了新英格兰体育频道和《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所有股权。2005年,《纽约时报》收购了About.com,成为其融合历程的一个转折点:之后《纽约时报》收缩传统媒体和投资业务,转向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多媒体经营,包括与微软公司合作的“时报阅读器”和苹果公司的合作等等。2013年,《纽约时报》一项实验性新闻报道成果“雪崩”获得普利策新闻特稿写作奖,“雪崩”报道具有“媒介融合”大环境下先锋性的代表意义,而在2014年推出的新媒体项目“NYT NOW”则是一种聚合新闻客户端的新尝试。

至此不难看出,《纽约时报》的融合媒介历程与戈登教授的理论模型不谋而合。1969至2005年,《纽约时报》处于转型的第一阶段,即戈登所提出的“所有权融合”阶段,这一阶段,《纽约时报》的上市、收购和网站业务都是一种资产性的融合。多元化的经营和广告业务也成为这一阶段《纽约时报》商业盈利的重要来源。

2005年至2013年,《纽约时报》收购了About.com,开启了网络新媒体的新业务,在各大老牌报业纷纷关门倒闭之际调整了集团内部的资源结构和业务结构,加快了报网融合的步伐,终于在2013年扭亏为盈,撑过了美国报业的持续“寒冬”。这一阶段,实现了戈登理论下的第二、三类型的融合,即策略性和结构性融合。

2013年至今,当移动互联网的脚步发展地越来越快,《纽约时报》做出了里程碑式的尝试,即“雪崩”的专题报道,使新闻报道更亲近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付费墙”业务也最终让其收获不少;2014年,《纽约时报》推出一款名为NYT NOW的app新媒体产品,由于推出时间不长,所以其发展和前景仍然在业界和学者的观望中,而其中our pick栏目的内容则是融合了社交网站和聚合新闻的代表性作品,其价值值得深入研究。《纽约时报》以“雪崩”融合新闻报道的出现开启了戈登“媒介融合”理论的最终阶段,即第四种类型记者的信息采集融合和第五种类型新闻表达融合。

二 融合新闻实验与典型案例

(一) 《纽约时报》开启融合新闻“雪崩”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新上线了一则关于雪崩的专题报道。这一专题免费上线后,在一周内创造了350万的点击量和290万的访客,其中三分之一的访客量是首次访问纽约时报网。究竟是什么让一则关于雪崩的报道如此吸引人呢?打开网页我们就会看到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将文字、图片视音频资料简单拼凑在一起的“报网融合”,而是对于融合新闻报道的崭新诠释。

 

在“雪崩”中,《纽约时报》并没有采取传统的网络报道形式,而是真正运用了新媒体技术与文字的融合排版,相互嵌套。一打开网页就能看到大幅的动态狂风吹拂下的雪地场景,使人身临其境。用户一边拖动鼠标一边阅读文本,当需要介绍当地的地表状况和气象条件的时候就会出现动态的画面给予生动而真实的展示,当文中出现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时,文章的左侧会出现介绍人物的卡片,而文本中也设置人物名字的超链接,一点击便会弹出其身份乃至其家庭背景的图片幻灯片窗口;另外,当文本需要涉及对于人物的采访时,文本的右侧会出现相应的采访视频;当介绍到人们意识到雪崩即将来临时,又有当时当地的音频资料反映惊心动魄的情境。除此之外,更引人入胜的是编辑对于一些大的场景的剪辑手法,制作团队通过场景自然流畅的切换和画面动态效果的演示,营造出了好莱坞大片一般的冲击力。

 

“雪崩”是一次融合新闻报道的实质性的成功尝试。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戈登教授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纽约时报》“雪崩”专题的推出,完全符合其第四和第五阶段关于媒介融合描述,即信息采集融合与新闻表达融合。

记者约翰·布朗奇耗时6个月对华盛顿州喀斯喀特山脉隧道溪所发生的雪崩进行调查和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内容包括音视频资料,地貌气象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以及人物的视频访谈及其图片介绍等等,这样一种全媒体的信息采集完全符合戈登理论的第四中融合类型。但是此次报道耗时长久,仅仅是信息采集就长达6个多月,新闻的时效性在这次报道中已不复存在。即便如此,随着未来信息采集工具的长足发展,如类似谷歌眼镜等穿戴设备的大量出现,以及“全能记者”、“背包记者”的培养和发展,笔者推断,未来新闻的时效性与融合信息采集的矛盾将越来越微弱。

而关于第五阶段的新闻融合表达,随着数字化专题报道团队配合的进一步熟练,加上IT技术如html5语言的发展与普及,在将来,相信类似于“雪崩”的融合新闻报道形式将会出现的更为普遍,而那时我们距离真正“媒介融合”时代也就不远了。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