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5年3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光明日报社2015“两会”报道:一次融媒体报道的成功演练【2】

杨 谷

2015年04月16日14:35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炫融特刊”:闪亮微信朋友圈

“两会”开始,《光明日报》的融媒体产品“炫融特刊”推出第一期“深改元年篇”,一经推出,其流畅的交互式阅读体验便在微信朋友圈里形成“刷屏式”传播效应。截至3月15日晚,“炫融特刊”已推出9期,其中《深改元年》《元宵》《点赞法治中国》《总理送大单,亮点一起看》《小明与立法法不得不说的故事》《小明带你读懂数字里的司法公正》等6篇被各大新闻网站首页争相推荐。

每期“炫融特刊”都会精选5~8篇适合微信阅读的精华内容,用HTML5技术进行深度加工,在页面上融入音频、视频、图片、图表、音乐和互动调查等融媒体的元素,并将核心观点条目化,使得页面形式更加适合微信阅读,方便用户之间的分享。同时,大大丰富用户的视听感受,让新闻报道由简及深,让订阅用户有亲临新闻现场的体验。

“炫融特刊”不仅获得了上级单位的肯定及媒体同行的赞赏,更得到了广大代表委员的点赞。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杨道喜认为,“炫融特刊”非常活跃,很有可看性。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炫融特刊’抓住了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正是媒体所需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炫融特刊’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对于老百姓把握一些教育或者其他领域的热点问题、方针政策,很有好处。”

“秒拍两会”:每个记者都拿起手机来拍视频

《光明日报》上会记者在现场用手机记录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通过《光明日报》官方微博账号,第一时间传递两会现场的最新信息,刮起了一场“视频微旋风”。政协开幕第一天,宗庆后、吴超、姜昆、陈思思、巩汉林、梅葆玖等政协委员的“秒拍”报道就迅速发布,新颖的形式与及时的发布让秒拍视频热度居高不下。

“秒拍两会”的特点是方便,记者用手中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视频采访。因此,不少“秒拍”视频是原先只做文字工作的报社记者完成的。

在“两会”中,《光明日报》的一大批记者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视频创作。很快,就有记者发现,用iPhone手机拍摄,可以克服手抖的影响,画面还特别清晰,而且音质也不错,如此等等,大家不断寻找改进视频效果的技巧,兴趣盎然。本来,报社在会前给上会记者规定了每人完成两件融媒体作品的任务,还担心可能完不成,但大家最后完成的远远超过了任务要求,甚至因为后方处理能力的局限,不得不限制前方记者“秒拍”的数量。

“秒拍”的好处是快,适于抢新闻。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60秒以内,在现场就可以瞬间传到编辑后台。后方编辑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通过统一的微博账号发给数百万“粉丝”,是传播效率最高的新媒体报道形式之一。访问量最高的一条“秒拍”,是周涛委员关于深入阅读需回归纸质书的建议,点击量达300多万次。

楼宇屏: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传播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光明日报社的楼宇屏系统——光明都市传媒专门打造了适于在办公楼宇内展示的《2015两会特刊——楼宇版》,有效地利用上班族等待电梯的“碎片时间”,传播“两会”新闻报道,成为“两会”融合报道中的一个亮点。

光明都市传媒在“两会”期间设置了《代表委员话改革》《“两会”快报》《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小明带你看“两会”之秒拍》《炫融特刊(都市屏版)》等7个栏目,单日更新频次约10次,制作视频节目已超70期。《2015两会特刊——楼宇版》的每档节目都突出了“小明”的卡通形象,既使得报道更加生动有趣,也在视觉识别上与《光明日报》、光明日报微信、光明网上的“小明”形象呼应起来,增强了“融”的受众体验。

考虑到楼宇屏的传播环境,光明都市传媒的编辑将前方记者发回的文字、声音、图片以及微博秒拍等“原料”素材,进行深度加工和视觉包装,将单个视频压缩到30秒左右,使之更适合办公楼宇的上班族驻足观看。在《小明带你看“两会”之秒拍》《炫融特刊(都市屏版)》栏目中,编辑们在视频中加入了智能手机上的触屏、滑动等特效,以体现“秒拍”来自两会现场的特性。在《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栏目中,编辑们还对光明网同名栏目只有声音和文字的报道方式作了视觉化处理,并对音频素材进行剪辑,提炼出代表和委员们最为核心的观点,还增加了屏幕上的字幕,使得匆匆而过的上班族也可以“一目了然”。

将媒体融合创新深入下去

这次“两会”,我们最深的体会,是锻炼了一支听指挥、肯吃苦、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来自《光明日报》和光明网。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这支队伍还能在媒体融合的探索中走得更远。

“两会”之后,《光明日报》已经开始总结融媒体报道的经验。《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长李春林表示,“小明”不能休息,在今后的重要报道中,要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小明”在提升融合报道传播力、影响力中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读者还会在《光明日报》今后的融合报道中常常见到“小明”。

(作者系:光明网总裁、总编辑)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