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5年3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光明日报社2015“两会”报道:一次融媒体报道的成功演练

杨 谷

2015年04月16日14:35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2015年是光明日报社的“提质转型年”,媒体融合是提质转型的重点。自2014年成立融媒体中心以来,光明日报社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报道中多次探索媒体融合。在此基础上,光明日报社投入重兵,在今年“两会”报道中第一次实践了一次采集、多流程加工、多渠道分发的媒体融合,以卡通形象“小明”统领的融媒体报道,通过微信“炫融特刊”、微博“秒拍两会”、楼宇屏“光明都市传媒”等产品推出,极大地增强了“两会”报道的吸引力,8个传播平台上的各种媒体产品交相辉映,鲜活的报道形式和强大的新媒体推送能力,组合形成“排浪式”的传播效果。

8个传播平台同时发力

今年的“两会”报道,光明日报社的上百名编辑记者和光明网的80多名多媒体编辑、技术设计人员一起,打了一场融媒体大会战。

“两会”期间,光明日报社在《光明日报》、光明网、手机网、光明都市传媒、微信、微博、光明云媒客户端、手机报等8个媒体平台上,发布“两会”报道万余篇,其中原创文字类稿件3000余篇、视频稿件200篇、音频稿件75篇、图解稿件22篇、图片稿件176组共1168张,转载稿件6000余篇,“两会”期间专题日均访问量近亿次;微信产品“炫融特刊”总转发量达720多万;发布相关博文1600余条,阅读量2300多万;发布现场“秒拍”视频104个,总播放量达1245万。

8个融媒体产品是光明日报社的媒体融合报道亮点。这8个产品分别是:卡通形象“小明”、微信融合产品“炫融特刊”、微博融合产品“秒拍两会”、视频融合产品“代表委员会客厅”、音频融合产品“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以及图解融合产品“‘据’焦两会”,以及楼宇屏形态的光明都市传媒、摄影融合产品“视觉·光明图刊”,上述8个产品都是报纸的报道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的产品。报道见报的同时,在新媒体上同时展现多形态、更丰富的信息,在用户体验上,力求更方便、更快捷,用户体验更佳。

众多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国政协委员,都肯定了光明日报社在“两会”期间的融媒体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说:“说到《光明日报》,总觉得是一份党和政府的报纸,一个严肃的面孔,但是现在一改这个印象,用一个青春的、时尚的、活泼的,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建立和大家的联系和沟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们不能让这些好的、容易接受的方式始终流传于民间,始终交给一些非主流媒体,我们的主流媒体也要占领这个阵地,这样使得比较严肃、甚至比较枯燥的新闻变得亲切可爱、便于接受。”

向技术创新要生产力

向技术创新要生产力,是我们一贯的工作经验。与一些中央新闻同行相比,光明日报社在资金、实力上都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才能在“两会”融合报道中出彩,我们将眼光聚焦到了新技术上。

2014年10月,光明日报社就在谋划“两会”报道,扫描了一遍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创新成果。首先在智能手机新技术中寻找,智能手机拥有最多的年轻受众,是媒体融合的必争之地。智能手机的新技术中,HTML5互动技术还没有在“两会”报道中运用过,但它可以实现很炫的用户体验,年轻人特别喜欢。光明日报社就提前行动,捕捉这次技术创新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果然,采用这项新技术的“炫融特刊”一经推出,就频频获得好评。

音频融合产品“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也是技术创新的产物。过去,《光明日报》一直开设有文字版的《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并已形成了品牌效应,是头版的重点栏目。这一次,我们想在已有的成功基础上再做一些创新。

一年多以前,光明网开设过一个有声栏目《五老评热点》,邀请“五老”人士(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针对社会热点进行口语化的点评,很受欢迎。《光明日报》把《五老评热点》的传播经验移植过来,现场记录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之声,让过去单调的文字生动起来。

卡通“小明”:让“两会”报道年轻起来

“两会”报道属于重大时政报道,要求极其准确。在过去的报道中,有不少年轻读者反映过于严肃。卡通人物“小明”的推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明”出现在《光明日报》的“两会”报道重要栏目和新媒体产品中,带着读者、网友一起品读两会。

《中国新闻出版报》的记者注意到了“小明”,在3月5日头版对这一现象作了报道:“漫画人物形象‘小明’,不只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更代表了《光明日报》的拟人化形象。从这些虚拟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国家主流媒体在改进政治传播方式上作出的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森林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超评价:“我觉得这个‘小明’和传说中的不一样,你们的‘小明’将法律、政策通俗化了。《光明日报》的做法很符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的‘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求。”

在报道中引进卡通人物,是《光明日报》在媒体融合中一个全新的尝试。看衬衣领带、有点萌态的“小明”,名字取自《光明日报》的“明”,是《光明日报》的拟人化形象。“小明”是刚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青年知识分子,关心祖国的兴盛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增强用户体验,《光明日报》的融媒体小编也是“蛮拼的”,给“小明”配了音,先后设计了40多个不同场景中的形象,还用动画技术让画面上的每个元素都动了起来。“小明”有了招牌式的音容笑貌。

“小明”说什么话也很讲究。从内容筛选到设计再到定稿,光明日报社国内政治部记者殷泓深有感触:“每个内容和场景都经过了反复修改,从策划到成型,前后经历近10天。整体出来之后,大家还要一起校对查阅,每一句话都要确定是否通顺,每一个数字、文字都要仔细打磨,转化为‘小明’的语言。”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