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让“真”“实”融入广播现场报道【2】

龙志红

2015年04月24日15:04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二)加强对新闻现场的把控能力

要采访新闻事件,就不能不考虑人的因素。

首先,记者进入新闻现场要尽快熟悉情况,以自身的新闻敏感和观察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筛选,构思谋篇布局,修改采访提纲等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现场报道是非常考验记者口语表达能力的。记者在现场要迅速地组织语言,在判断、观察的基础上,准确地向观众描述出自己亲眼看到的和亲耳听到的新闻事实。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逻辑条理要清晰。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这样才能让听众快速了解记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了做得更好,记者平时可以多练习打腹稿、做口头作文的能力,多进行边观察、边口头报道的练习。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场报道所使用的口语,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有一定区别,它既要有书面语言的准确规范、逻辑性强、简洁精炼、庄重典雅的特点,又要符合口头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声韵和谐、顺口入耳的要求。这也是需要勤加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

其次,记者必须明确,采访对象不仅仅要面对记者、面对话筒,还要面对围观者,甚至来自某些方面的干扰。这些因素都会给采访双方增加难度,也对记者现场驾驭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验。而且,这些采访对象的性格、文化程度千差万别,我们常常会碰到侃侃而谈、空话连篇和扭扭捏捏、词不达意的采访对象。这个时候,记者一定要通过及时、到位的提问,让采访对象进入状态,而不是写好回答,让采访对象造假照念了事。

除了“人”这一因素外,对于新闻事件本身来说,广播现场报道就是通过声音来传播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在新闻现场经常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爆炸声、会议讲话声、记者采访声、风声、雨声等等。这些声音看似杂乱无章,但只要记者对其合理充分利用,这些声音会让报道更真实、更丰满。

比如,采访救援现场的警报声、拿水管声、厂房被烧噼里啪啦的声音等等,这些声音的存在,恰恰说明记者在现场担当着见证人的角色。

又如,在南宁一次地铁坍塌事故的新闻通报会后,众多记者对新闻发言人进行跟踪采访。一位广播记者在稿件中写到:

记者:我们是7号才发生的事故,为什么到12号才了解?

记者:我们这个轨道交通公司这方面能不能有一个发言人可以过来讲一下这个情况?

工作人员:会有的。

记者:那我们刚刚的新闻发言人,能不能接受一下我们的采访?(录音止)

面对记者的追问,这名工作人员采取了回避的方式。

(出录音)啪啪啪啪……(跑步追赶的众多脚步声)从电梯出来后,他从楼梯进行逃窜,后面则一大波记者在紧追不舍,边跑边喊“你早晚都得说,跑也没有用。”

(出录音)啪啪啪啪……(跑步追赶的众多脚步声)

某记者大吼:你早晚都得说,跑也没有用。(录音止)

带着记者们跑了三层楼后,这名工作人员就消失了。

在这次现场报道中,这位记者对现场嘈杂的背景音进行了录制,没有回避。这样的现场让听众感受到的是真实的魅力。而且,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声音的存在,现场已经不再需要记者进行过多的描述,就可以把真实情况呈现到听众面前,直观地反映出新闻发言人隐瞒真相、逃避记者采访的事实。

(三)做好采访后的总结工作

或许有人认为,采访结束后已经没有现场,再去讨论广播现场报道的“真”与“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事实上,这个时候恰恰是收集资料为下一次现场报道打基础的重要阶段。

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通过大量的采访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对新闻现场的驾驭能力,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现场报道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真”“实”融入采访报道之中,写出真正动人的广播现场报道。

(作者单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