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让“真”“实”融入广播现场报道

龙志红

2015年04月24日15:04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作为目击者、参与者、采访者、记录者,直接向听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以其快速、及时等特点,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逐渐成为常态。它可以使听众在收听的过程中,产生同步感和现场感,从而增强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

但要做好广播的现场报道,对于记者和编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需要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紧密配合。这种挑战不仅仅表现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反应机制,更体现在日常的报道当中。

一、现场报道中存在的“不真”“不实”现象

对一些现场感较强的新闻事件,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可以让听众在收听广播时感受到听觉冲击的震撼,这是现场报道的魅力所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现场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让人质疑它的真实性,使得这种魅力大打折扣。大致包括“不真”和“不实”两种情况。

“不真”:比如,记者在施工现场、救援现场等连线报道时,本应有现场的背景音,但记者连线报道时却非常安静,让听众怀疑记者的连线地点所在。

“不实”:一些现场报道会有造假的感觉。比如,在一些现场音响之前加上类似“非常开心”“非常激动”等词,听上去生动形象,但是却没有得到后面被采访对象的呼应,让听众有不真实的感觉。

还有一些报道,采访记者的确来到了新闻现场,所出的音响也的确是他在现场采访的,但听完之后,仍旧有不真实的感觉。比如,记者采访在田里挖出古董的农民时,该农民一开口就跟记者分析古董是什么朝代的,或者说话的时候像在念字一样,其报道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

二、广播现场报道“不真”“不实”的原因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必须经得起推敲。但如今,最能够体现新闻真实性的现场报道却存在着“不真”“不实”的现象。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者对现场报道的实质把握欠缺

这里所说的“现场”,必须是记者亲自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掌握第一手素材。仅靠道听途说,或者从网络搜索信息是不行的。

(二)记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欠缺

有的记者在接到采访通知或获得新闻线索时,仅仅了解新闻的时间地点就匆忙出发。如此一来,记者到了现场不知道应该采访哪些角度,问哪些问题,最终只能勉强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三)记者驾驭新闻现场的能力欠缺

对于记者来说,在现场,并不等于抓住了现场,报道了现场。有的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不是第一时间观察现场,而是去找新闻通稿,或者是找一些相关部门、人员询问所谓的官方说法。这样很容易错过现场的细节和新闻的闪光点。丧失了记者亲临现场的意义。最终导致新闻报道的信息有限、千篇一律,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

新闻现场存在大量的新闻线索。有的线索有新闻价值;有的线索过于琐碎不适合出现在新闻中;有的线索时效性强,错过了时效再报道就没有意义了。记者来到现场要对所有的线索进行分类。由于广播现场报道没有画面配合,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同时呈现给听众。如果记者不能迅速地在现场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就影响了报道的效果,降低广播新闻的影响力。

(四)记者对数字化设备过于依赖

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采访、制作所用的工具、软件等数字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作为一名记者必须明确,再好的设备“造”出的音效,永远都比不上现场自然音响来得真实。

一些记者在采写现场报道时,为了追求效果,会在采访后使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加工合成。尽管这种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记者在新闻现场采制时的一些遗漏,但是仔细地听就会发现还是缺乏现场感。而最关键的是,如果这种做法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每次记者到现场采访时都草草了事,寄望于后期合成,那么这名记者最终将被淘汰。

三、让现场报道“真”“实”的策略

(一)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采访前如果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记者对现场的驾驭能力。

首先,收集信息、了解背景应尽可能亲力亲为,这项工作如果假借他人之手完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好不容易获得了采访邓小平的机会,为了那次采访,她在采访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可想而知,采访结果也令人相当满意。

其次,对所了解的新闻背景进行消化理解,拟好采访提纲,甚至可以与编辑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可以拟好采访角度、报道重点和方向,确定稿件可以播出的时段、节目类型等。针对不同的节目类型,做好采访所需提问的内容和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做的一切准备,都要根据现场采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能因为新闻现场跟想象的情况不一致就造假。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