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拍客的传播心理探究

甘玉锋 袁延明

2015年04月24日15:50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摘要:“拍客”是视觉传播时代的新兴群体,他们既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传播者和分享者。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类别,拍客的出现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拍”满足和释放了拍客的快感,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狂欢。本文通过对拍客的兴起背景和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探析拍客的传播心理。

关键词:拍客;媒介狂欢;传播心理

拍客是视觉传播时代的新生群体。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相机和摄像机的普及,其崇高感和神秘感逐渐消解,影像记录走向民间。摄影不再是艺术和身份的象征,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加入这一行列,他们用手持摄影设备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为公众创造了一个个网络奇观。

一、拍客的起源

拍客是指利用手机、相机、DV摄像机等设备拍摄图片或视频,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的群体。他们并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和专业的摄像器材,凭一部具有拍摄功能的手机或普通数码相机,并将所拍的内容传到网上与人分享,就能成为一名拍客。

“拍客”概念最早源自优酷网。自2006年起,拍客开始从图文影像向视频影像转变,优酷网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拍客”概念,并开辟专栏为拍客提供平台。随着优酷视频、土豆热点频道以及拍客网的开通和大量拍客视频的出现,拍客现象逐渐流行起来。

拍客焦聚于日常生活和奇闻轶事,以平民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用镜头记录重大事件。“人们不再仅仅是‘读图时代’的看客和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使自己真正成为图像的拍摄者和信息的制造者。” ①

二、拍客的群体特征

(一)草根力量的崛起

在自媒体时代,播客平台的开放性为拍客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加入这一群体。其中,青年群体、非专业人士占据大多数。绝大多数拍客并没有专业的摄影设备和理论修养,也不懂得构图和拍摄技巧,只是秉承“随手拍”的精神,将触手可及的景象拍摄下来发布网上。

(二)公民新闻的生产者

拍客借助手中的摄影设备记录突发事件现场和生活奇遇,弥补了新闻媒体对一些突发事件报道的缺失,使广大民众对突发事件有了更为详细深入的了解。这变革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打破了新闻生产的身份限制。在拍客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

在突发事件中,记者难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采访,作为目击者的拍客利用手中的摄影设备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充当临时记者的身份,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呈现社会热点,影响新闻观点,改变生活’这一目标逐渐成为拍客新的使命。” ②

2007年网友Seehots将拍摄到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起火视频”上传至互联网,这条视频新闻很快被多家新闻网站转载,并被推至头条位置。如今,拍客的视频新闻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拍客也成长为公民记者,他们努力挖掘生活中题材,记录突发事件,成为媒体的得力助手。

(三)粗粝的风格

拍客影像大多以碎片化、平常化的风格示人。相较于电视新闻的精雕细琢,拍客视频略显粗糙。拍客视频大多属于对市井生活或突发事件的临时记录,在实际操作中很难顾及镜头的平衡和画面质感,画质不清晰、音质嘈杂、构图失衡等等。并且,拍客将照片或视频拍摄完成后往往直接发布在网上,缺少后期加工制作。这种粗粝的风格也暗合了草根群体的特性。

三、拍客的传播心理探析

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指出:“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加以解释……一个人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的需要,怀有某种动机的,他主动使用媒介内容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③拍客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并且乐此不疲,既有记录生活、分享经历的愿望,也有排解精神空虚的需求,其深层的心理动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的需求

拍客之所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作视频并乐于分享,源自他们对娱乐的追求,以及在制作和分享的过程中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以一条火爆的视频吸引众多人的目光,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角色的转换弥补了心理上的失落感,自我价值在网络世界里得以实现。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