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移动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高校过去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新技术与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必将推动我国教育的变革,重塑传媒教育模式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必然产物。开发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并进的办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进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将传统教育和现代传媒教育融合,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学术与创作并进的独特学院,巧妙地把艺术与传媒相融合,不断促进学院产业多样化、合作国际化,形成中国艺术传媒教育独树一帜的风格。本期访谈栏目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让我们在感受艺术与传媒融合后迸发的魅力的同时,一起体悟周院长睿智创新的育人思维及在国际视野下的办学模式。
周星: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5~6届成员、教育部首批审核评估专家、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影审查委员,担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其他社会职务有: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还任多项国家艺术学科、基地、科研课题、教材评审专家委员、电影金鸡奖评委、电影华表奖评委等。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入选奖等。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周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大数据时期的传媒转型备受瞩目,这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影响较大。在大数据时代,贵院的教学模式和育人理念较之前有什么变化?
周院长:感谢贵刊的采访!从总的方面来说,网络移动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当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的传媒教育模式,逐渐发现或者说是在近两年迅疾地发现,这些变化对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影响很大。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传媒的基本原理发生了变化;二是教学模式的变化。学生接受媒介和其传播的方式变化非常大,其中体现在资料的摄取标准和摄取途径都和大数据密切相关;三是教师的教育模式遭受到新媒体的挑战。反应在我院的教学模式上,首先是教学体系的变化,包括传播者、教育者以及社会的评价,促使我院的教学体系也开始发生变化。变化从大的观念来说,实体教学课程把量化数据的衡量方面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现在学生上课的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样,在课堂上就拿着移动端、APP,以实现资料获取、资料判断,包括数据的点击、回答等,所以目前的课程模式较过去有明显的变化。在研究和教学体系上,我院设立了一些研究中心,如数字影像研究中心、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大数据调研媒介研究室,这给我校适应这个时代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媒介调研室是中宣部的调研点,这促使整个教学体系介入新的时代课程;其次,我院2014年初设立了北京市重大项目“首都网络信息引导机制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做这样的研究课题,在整个研究方向、课程的设置都有很大的变化。以上这些,包括传媒人对务实、对适应大数据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研究生、本科生的要求,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最后,跟这个研究直接相关的人选择课题的时候,包括设置要求的对象等都随之调整。对于大数据,有人也有各种疑问,所以我们还要保持传统教学体系中比较有经验和成熟的东西,稳步地去适应这个时代,过快、过急、急功近利都是不应当的,但是落后、不务实、不适应大数据年代,传媒的教育就会落伍。我觉得这是每个学校与传统保持的界限程度,已有经验不能丢弃,但是新的时代变化必须要有,这个变化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都能呈现出来。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