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探析媒体失衡报道下的社会影响及舆情态势

——以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为例

赵欣茹 谭宏民

2015年05月05日16:1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因其戏剧性的矛盾及舆情态势的多次转变成为了网络热门的话题之一。媒体报道的事实细节缺乏和情感偏向加之医院、逝者亲属、民众三者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使得这其原本普通的案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中升级为全国性的公众事件,也使其成为反映媒体失衡报道的典型。本文从“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新闻报道入手,通过对媒体报道和舆情态势双重维度进行分析,揭示事件中媒体失衡报道造成的社会影响,旨在为舆论监督下媒体社会责任的建构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失衡报道;媒体预判;社会责任建构

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研究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成为了新闻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该报告书首次将“社会责任论”的明确意识呈现到了世界眼前。提倡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主张新闻自由应以社会责任为规范,媒体在享有报道自由的同时还有责任向社会提供确实和重要的消息。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行使社会责任时,要进行自律,注意职业水准的品质,致力于客观公正的报道,使新闻传播进而成为社会公器。此后,新闻界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能便开始有了社会责任论的规范[1]。但在当下的媒体实际操作中,有关报道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界限仍旧模糊,一些失实举动为事件相关各方都造成了伤害。

一、媒体的引导和预判

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市一张姓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突发羊水栓塞经抢救无效后死亡。12日,华声在线记者张建平、陈莎发表文章《湘潭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不知去向 医院称已尽全力》在网上流传,文中内容矛头直指医院抢救不利,一时间医院成为众矢之的。为此,湘潭县卫生局及公安部门介入调查。8月13日,湘潭县卫生局出面解释道:“医生护士并未失踪,只是在抢救无效后在旁边休息室内等候。从整个医疗程序来看,院方已完全尽到了自身职责。”随后,伴随着真相调查的慢慢深入及各大媒体的介入,人民网“求真”栏目的求证采访证实了“医生护士全体失踪非实情”。9月15日,经湘潭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鉴定组依法依程序鉴定,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调查结论为,产妇的死亡原因符合肺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事件不构成医疗事故。

事件一波三折,网络舆论的导向也随着事件的转变而不断转向。而媒体在事件开始就扮演了“牧童”的角色,大众舆论的导向也被媒体一直 “牵着鼻子走”。该事件在微博能搜索的最早信息是网名为“小懒虫太阳晒屁股啦”在8月11日10︰26 所发的微博,称“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惨无人道,将产妇活生生的弄死在手术台上!并隐瞒真像,一直说在抢救10小时,抢救十小时这是什么惨无人道的无良医院?[2]”但是该条微博并未引起网民的大量围观和舆论场上的关注。而在“华声在线”等媒体的参与之后,迅速在网上发酵并走向了高潮。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媒体关注度走势(单位:篇)(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湘潭孕妇之死话题总声量走势(来源:乐思舆情)

“湘潭孕妇之死”事件是由华声在线一篇标题为《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的报道拉开了媒体和大众对该事件关注的序幕。文章中称,“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该报道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讨论。面对“产妇裸死手术台、医生护士集体跑路”等敏感界点,部分网民开始在网上声讨医生“冷漠、没有职业操守”,而院方回应“详细情况不便介绍”,则被网民解读为是在“掩盖罪行”,舆论矛头直指医院“草菅人命”。

随后,伴随着真相调查的慢慢深入及各大媒体的介入,舆论开始反转。人们的议论回归理性并开始重新考量媒体报道的真实客观性。人民网“求真”栏目于8月13日首发对湖南湘潭有关部门的求证采访,确认“医生护士全体失踪非实情”,成为事件重要拐点。《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别轻易下结论”奠定报道基调,文章称:“媒体和公众不应草率评价事件,只有把医疗事件归置于就事论事的框架内,才能给医患双方一个公正的评判。[3]”9月15日真相大白后,舆论一片哗然,舆论导向也从起初一边倒谴责医院的趋势慢慢转向了吐槽逝者家属不了解医学常识,只知胡乱闹事和指责媒体不负责、乱报道、瞎报道的状况。

新闻框架理论认为,媒体不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以特定的视角和手段,有选择地将“现实”重新建构。新闻报道通过定义问题、责任归因、道德评判和处理建议,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的认知、理解和判断[4]。大众生存于在媒体所构建出的“现实”当中,且难以仅靠自己获得在自己活动范围外的真实信息,这种状态下的大众舆论很容易受媒体影响,不自觉的偏向媒体的声音。“孕妇死亡”事件中,媒体早期报道中,在感情倾向上带着太多主观预判,再加上事件结果和细节的缺失,导致了公众强烈关注和针锋相对的争论。媒体在未查清事实之前,就引导舆论对医院进行声讨指责,先于司法部门对案件做了媒介审判,无疑激起了医患间一触即发的矛盾,使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火上浇油。但也不能忽视,正是因为部分媒体的介入,不断地对事件真相进行挖掘,最终将全面客观的事实展现在大众眼前,才实现了舆论导向的偏转。

事件中家属的无知和过激情感确实对媒体形成了误导。媒体报道中对家属单方面的重点刻画也是造成大众舆论倾斜的重要原因。但媒体作为第三方,本应该坚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事件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尽量还原最为真实客观的情况。但事件中的媒体报道充斥着家属的眼泪和愤怒,却丝毫没有给院方解释的话语权,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而媒体仅凭家属的一面之词妄下定论,暴露出当前媒体缺乏专业报道精神和独立判断能力,感情用事,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