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闻业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
错误的理论预测的结果并未成真。新闻业并没被颠覆,反而开始回击。
新闻,是一种带有信念的职业,不仅是一盘围着市场转的生意。根深蒂固的文化符码在报道和利润追逐间建筑起了一座实在的“墙”,[12]一道拒绝亵渎的文化区隔。调查、写作和编辑制度使得新闻文化备受敬畏,在很早以前就发挥着类似宗教信仰的作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出版的《新闻记者守则》中写道:“明晰的思路、清晰的表述、准确性和公正性”是新闻业最核心的部分。当代新闻从业者将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期待》推为“圣经”,并将科瓦奇奉为新闻业的“主教”。他们断言“新闻的第一要务是告知真相”,因为“新闻首先要忠实公众”,而不是对权力负责。若记者是“权力的独立监督者”,那么他们“必须超然于报道内容,保持独立性,并实践他们的个人良知”。如果践行了这些职业道德,这本“新闻圣经”向读者保证:新闻会“提供一个论坛”,不仅吸纳“公开批评”,且包容“和解与协商”。[1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断言:“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所有神圣都会被玷污,没有所谓的宗教热情,任何职业都没什么有荣誉或令人生畏和尊敬的东西。”事实上,这种预言问世后的一个半世纪中,新闻继续发挥着令人尊敬的能量,它的职业道德具有崇高意义,专业准则落地生根,落实在日常实践中。当代学者利维斯记叙了新闻职业的“成功与失败的符号、迷思和叙事是如何根深蒂固的”。[14]它的职业文化不仅体现在平凡实践中,更有新闻英雄的传奇史诗,有不少人为了追求自主和公正、为了批判与监督恶人恶行不懈抗争,牺牲自我,甚至献出生命。
化约论仅将新闻产品描述为信息,如果新闻只是关于信息的产品,那么确实它也仅是一种技术,注定会被高速高效、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网络所取代。将新闻化约为信息会让人相信新闻会被取代的宿命论。但假设新闻是一份需要精巧技能的职业,它的产品必然超越机械记录与信息传送。
迈克尔·舒德森描述了一旦新闻与速记毫无差异,将如何变为一种“基本的翻译和解释”,对事件的意义梳理将转移到“不具备整理分析能力的公众” 身上。[15]安东尼·史密斯将新闻报道描述为“建构现实的艺术,而非简单报道现实”。[16]唐纳德·马西森展示了1890~1930年间,新闻如何从“纯信息”转变为一种细微的、深度阐释的深奥叙事:“采访、总结、引述与编辑的文字记录让(新闻)宣称能反映现实,它所采用的方式更客观、因而也更权威。”
四、新闻业作为一个公民机构
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将新闻要素定义为“帮助那些具有自治能力的人适应越来越复杂世界的基本原则,并且有助于人们更自由自主地进行自我管理”。新闻不光是职业道德,更是公民道德。中立、洞察力、距离、自反性、理解当时当地社会叙事等特点都超越了某种具体的道德与专业技能,从而将新闻职业准则纳入到了更广阔意义的民主生活中,新闻遵循的神圣准则升华到公民道德的神圣殿堂。当记者在每个事件中找寻意义,将偶发事件转变为典型案例,他们采用了公民社会宏大的叙事话语。公平公正不仅是狭义的专业责任,更是公民社会的基本准则:要求利益各方都遵循游戏规则,在为自身诉求博弈时能设身处地为其他人着想。实践个人良知、在消息源中保持中立、在采访中让新闻源发声、提供中立的信息等等让协商变为可能。正如詹姆斯·斯里普所说:“新闻是一门公民艺术。”这种信仰促使民众批判世界主义和道德普遍主义,让理想可以重获支配地位。
詹姆斯·凯瑞曾将“公共性”描述为“新闻的神谕”……将新闻与民主神圣联结。然而,用公共领域的词汇定义新闻可能会让人们不能正确理解当下的危机。汉娜·阿伦特和尤尔根·哈贝马斯借用希腊政治的理想视角,将民主与公共性、公开与透明相联,断言人人都可以听得见,看得见。信息交换成为关键。毫无疑问,公共领域的理论家高喊网络是一个伟大民主产物,能加深透明度,拓宽参与面。曼纽尔·卡斯特尔等社会学家分享了他们的热忱,开始将社会视为传播节点编织的大网……。
纵然千变万化,公共领域和网络理论都是化约论的分支,将传播技术视为独树一帜,会直接衍生出来的社会新形式。然而,从文化社会学视角来看,公共领域并不占据制高点。与民主生活的公共力量一样,它为偏执的煽动行为提供了成功契机。博客既拓宽同时也窄化了网络,让趣味相同的人们在虚拟的公共领域中聚集起来,以一种危险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排他倾向的传播节点,自成一个“小世界”……。[17]新闻职业道德与公民道德有利于消除这种狭隘,但公共领域与网络理论家们却对新闻的文化意义熟视无睹。在他们眼中,新闻业的命运在信息时代的车轮下已经微不足道。
新闻不仅是宣传,或是将信息网络化,而是广泛普遍地“阐释”信息。“不光是一条机械传送带,而是从一连串新闻事件中解读出意义 ,它提供社会问题的语境、阐释与主题”。[18]新闻或者民主都不是用来让更多人,更快速,用更公开的方式诉说欲求的。新闻提供信息,但知识却是在严苛的道德判断标准中过滤出来的。新闻不仅提供观察,还提供判断、将违背公共道德的行为污名化,对不公正的抗争行为戏剧化。新闻不仅包括公众,还包括了公共领域。
从新闻业及其所处宏观环境来看,即便历经了十来年的经济困难与无以复加的道德恐慌,新闻业最终也没被排挤出局。事实上,“经历了一段时间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的悲观主义慢慢消散”。最近,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主任大卫·列维在接受法国《世界报》访问时说到:“跳脱网络谋杀了新闻业这一思维定势,采取一种较平和的观点可以让行动者将关注重心置于怎么改善境遇上。”
五、反击:新闻业维护独立性
来自行业内部和外部的反击拒绝归顺市场和技术逻辑,坚定维护新闻专业伦理和公共道德。相关报告显示,至少10%的记者失去了报纸工作,这些被迫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的记者,也仍会坚守传统专业操守。反击同样来自新闻背后依赖的公共领域。过去十年,我们见识了公共知识分子、学者、专栏作家、宗教当局、公众人物甚至政治家合奏的危机之曲。
玛丽亚·卢恩戈对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发现:道德、新闻和公民话语一直被争论双方提及。2012年5月,纽豪斯出版集团宣布《时代花絮报》削减报纸发行量,印刷周期改为一周3天,同时大幅度增加旗下24/7网站的新闻。这一做法引起了激烈讨论,既有来自新闻业和公众方面的抗议意见,又有观点认为这是报业顺应经济技术变化的合理举措,这两种意见反映了相同的深层文化价值。卢恩戈通过对这些话语的梳理发现:“事实”、中立性信息很难获得了。“新闻报道也改变了,新闻实际上是被编码了的事实,事实在报道中显得单薄,记者通过编码公共和反公共话语使报道看起来丰满。”
传统报纸代表怀旧,意味着打击腐败、提供公共服务。一名牧师呼吁教会为《时代花絮报》以及那些丢工作的记者祈祷。新奥尔良市长即便经常被报道,但依然确信“记者的奉献精神和专业技能使公共事务和机构更强大、透明和诚实”。对他们来说,《时代花絮报》的数字化转型有必要制定相应规定以保持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卢恩戈指出:“丧失公共性的恐惧言论”促使从业人员加紧捍卫数字化转型中报纸的公共性。尽管这有些自相矛盾,但两者皆“鼓励社会力量探索捍卫新奥尔良新闻准则新途径”。
新闻机构没有式微,本地新闻也并未消失……虽然数年后,这个城市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新闻媒体在新媒体增长情况下坚持运营。但在《时代花絮报》缩减发行量、裁员和扩展网站等举措后,一些记者重新找到工作,有些记者转投《拥护者》。《时代花絮报》编辑则宣称将继续坚持严肃调查性报道的专业标准,并先后发起了一系列关注竞选经费的“路易斯安那贿选”调查性报道,开启了数字时代的小报——《时代花絮大街报》(TP Street)。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