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记者》>>2015·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评论之变

——以17家媒体评论人访谈为基础的研究

陈敏

2015年05月26日14:53  来源:新闻记者  手机看新闻

【本文提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17家媒体评论部的访谈,梳理出移动互联时代中国新闻评论界发生的主要变化:1.发布平台方面,微博式微,微信崛起;2.人员上,评论员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倾斜;3.版面方面,部分媒体取消评论周刊,并加强独家原创评论;4.评论环境方面,纸媒空间受限,自媒体言论勃兴。

【关键词】 新闻评论 媒体转型 微信 微博 自媒体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我国网络入口、网民的阅读习惯等发生了重大改变,门户网站也越来越成为了移动互联时代的传统媒体。微博上“意见领袖”即“大V”群体的活跃度明显下降,并出现部分向微信公号迁移的现象。而随着微信公众账号影响力的扩大,“自媒体人”正逐渐取代微博“大V”并被赋予新的民间舆论场话语权。①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新闻评论界也发生了一些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包括评论布局从微博向微信及客户端的延伸,评论员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开设,传统媒体评论版面及评论队伍的调整等。2015年1月~2月间,笔者通过电话、邮件、微信、QQ等方式,访谈了国内17家主要纸媒及网站评论部的负责人及评论员,②以梳理新闻评论生产发生的变化,把握新闻评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平台:微博式微,微信崛起

移动互联网逐渐形成了新的内容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微信公众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发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内容,这让微信在社交工具之外增加了媒体色彩。

1.传统媒体评论部基本放弃微博账号,转战微信公众号

微博式微,微信崛起,是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一个重要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评论部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不少媒体评论部放弃或是削弱了微博账号的运营,而将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微信公众号上。

微博方面:除了《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长江日报》《重庆日报》《海峡导报》《河南商报》《燕赵都市报》等7家从未专门开设过评论部微博账号的媒体外,另有8家曾开设过微博的评论部,都在2014年前后停止更新。只有2家媒体评论部仍坚持运作该部门的微博账号,分别是“新京报评论”,至今已发布微博近1万条,有近9万粉丝,据了解,新京报评论部仍安排一个专职编辑负责微博账号维护;另有“凤凰网评论”,至今已发布微博近4000条,粉丝超过9万。

微信方面,在接受访谈的媒体评论部中,有10家媒体开设了11种新闻评论类微信号,没有开设微信公众号的媒体有5家,分别是《东方早报》《长江日报》《重庆日报》《羊城晚报》《燕赵都市报》,主要原因都是人手不够,其中《重庆日报》表示近期准备投入人力开始做。而《新快报》虽已开设微信公众号,但久不更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此外,《华商报》早前开设过微信公众号“划伤评论”,但由于多种原因停止更新,直到2015年1月28日,《华商报》深度评论部的微信公众号“深度评论”再度上线,主推独家深度报道和评论作品。《海峡导报》则因为报社本身没有评论部,只是在“知厦论坛”微信公众号中推出该报评论。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的媒体评论部大都安排专人予以维护,其中《北京青年报》专门成立了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编辑部,有六七个人参与运营;《人民日报》2013年即组建了新媒体评论室,目前日常也有六七个人参与微信公众号的维护。其他媒体则多是安排一两个人维护。

至于微信公众号的订阅数,不少媒体视之为秘密,不便透露。这或许是因为微信公众号的粉丝规模较小。

在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发布方面,多家受访媒体都表示,即使都由纸媒评论部出品,微信公众号评论与纸质版评论还是有差别的,需要为微信平台量身打造内容,突出原创,否则直接照搬纸质版评论的话,传播效果会受影响。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