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沉浸传播:处处是中心  无处是边缘——

对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总结与思考【3】

陈力丹 丁文凤 胡天圆

2015年06月02日13:2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互联网安全

世界互联网大会描绘了未来互联网“沉浸生活”的美好图景,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在造就一个巨大的“全景式监狱”?互联网本身是一种技术,利用目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大会涉及的互联网安全问题,以下四点值得讨论:

(一)恐怖主义

国信办网络新闻应急事务局副局长方楠指出,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利用互联网招募人员、传播恐怖思想、传授恐怖技术、筹集恐怖活动资金、策划恐怖袭击活动,互联网已成为恐怖势力开展活动的主要工具。就此,大会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网络恐怖活动”为主题设立了分论坛,来自以色列、美国的专家与中国的官员及学者共同探讨了网络反恐的国际合作。

(二)网络管理

在关于网络管理的议题上,多国学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西班牙网络专家恩里克·福洪·查莫罗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采取与中国类似的措施,依法管理网络言论、惩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和国家主权……在互联网管理的探索道路上与中国“并道同行”。但对于互联网监管,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会议前夕,“大赦国际”中国研究员倪伟平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中国政府现在看来是希望将本国互联网监管规定推广为全球监管模式”。

针对互联网自由与管理的冲突,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首席执行官法迪·切哈德提出一种网络治理多利益主体模式。他说:“未来,我们将会看到互联网更加有活力、分布式的生态系统,这里面的很多机构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各种因为互联网用途多样化而造成的挑战。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分布式的生态系统,以动态的、协作的方式来解决如垃圾邮件、个人隐私或网络犯罪等问题。”

(三)网络谣言与谩骂

小米公司内容运营和投资副总裁陈彤在大会的网络名人论坛上,对互联网参与者提出了建议:“不造谣、不传谣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者的基本底线,对于虚假信息必须提高辨别能力。”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说:“我们要形成在网络空间以及现实生活中讨论问题的良好风气。不管观点有何碰撞,态度上要做到好好说话,不要一争论就变成吵架,一吵架就变成谩骂,一谩骂就上纲上线,一上纲上线就人身攻击。”

(四)网络隐私

针对网络隐私这一热点话题,峰会期间马云谈到,互联网时代,隐私实际上不会出大问题。他相信10年以后人类一定能解决隐私问题,他的理由是:第一,人类会适应;第二,大家都担心的这条路不会出交通事故,大家觉得没交通事故的地方才会出交通事故。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对互联网公司而言,网民的隐私其实是服务器上的一堆数据,没有人会真正把它拎出来仔细看一看某个人都在干什么事。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则认为,要确保个人数据不被随便使用,“我们这些大公司掌握上亿用户的CEO们有社会责任”。

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需要向国际社会学习。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专家杜跃进说,现在从政府到老百姓,都很关心网络安全问题,这也是一个好的现象,整体上,防御比进攻更难,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别的国家学习。

四、不是结束语

未来的媒体可能是任何一种我们想象不到的形态,各种新兴的传播形态或渠道可以满足不同信息定制的要求。以上所有关于互联网大会的讲述,均为生活层面的需求,这方面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几乎可以满足一切。

理论上,互联网的传播技术赋予每个人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更为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需要、愿望被传递。然而在观念表达层面,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接受和记忆的信息量是十分有限而恒定的,每个人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发出声音,但是能够被听到的有多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世界互联网大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光明的、乐观的未来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自信。

若干年前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即使狗无意间踩到键盘,对方也能即刻知道是谁,在哪个房间,使用着哪台电脑。谁能掌控互联网上每个人的信息?政治国家。控制技术的最大权力归根到底是当权者,在这个意义上,技术的无限发展,也意味着当权者对人的深度控制,而且通过新媒体对人的控制,本质上远远大于传统时代,新的《一九八四》有可能正在展现,对此需要有所警惕。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大会会刊[EB/OL].[2014-12-04].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11/20/content_547876.htm

[2]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7月.

[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沁.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作者系: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丁文凤、胡天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